活力升腾,襄阳好风日

——2024年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之一

2025-01-06 09:01:57 来源:襄阳日报
2024年8月6日,在东风汽车纳米科技(襄阳)有限公司襄阳工厂总装车间,一辆辆崭新的东风纳米01新能源汽车陆续下线。全媒体记者 谢勇 摄

全媒体记者 韩犁夫

隆冬时节,行走在襄阳大地,高架路网四通八达,古街老巷生机勃发,工厂车间产能全开,和美乡村共建共享。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回升向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和民生福祉改善。

“稳”的基础持续巩固,“进”的动能不断积聚,“好”的因素逐步累积……襄阳,正以超常规的决心和干劲,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襄阳章节。

壮大新兴产业 激发强劲发展动能

机械臂上下挥舞,物料小车来回穿梭,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陆续下线……近日,记者走进东风纳米襄阳工厂,看到火热的生产场景。

自全球首秀以来,东风纳米01新能源汽车产量一路攀升,去年11月产量首次突破万辆大关。“为了满足生产需求,我们采用1.5班制、15个小时的生产体制,每天可以下线450台新车。”东风纳米襄阳工厂负责人说。

岁末年关,捷报频传。2024年12月20日,东风轻型车全新一代V平台暨睿立达品牌在襄阳正式发布,东风睿立达无人驾驶车同步亮相,襄阳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取得显著成效。

抢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新赛道——

投资60亿元的双登10Gwh储能锂离子电池项目落地枣阳,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6个月,刷新项目建设新速度。东风鸿泰年产5万吨正极材料及动力电池回收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17%。

突破性发展精细磷化工产业——

按照“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思路,坚持磷资源矿化一体化和高质量循环发展。2024年,我市制定出台“突破性发展磷化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成立磷化工产业专班,组建襄阳磷化集团,加快打造产业规模大、产品价值高、产业布局优、产业竞争力强的磷化工产业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打造粮食、生猪、茶叶等十条重点农业产业链,建成生猪、稻米、食用菌3个优势产业集群,8个农业产业强镇,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玉湖冷链物流等一批投资过50亿元项目签约落户。襄阳牛肉面产业在“襄飘天下”的旗帜下聚链成群。

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全市经济稳中有进、回升向好注入强劲动能。今年前三季度,襄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58.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6%。

做大做强城市 持续提升城市能级

去年12月,投资105亿元的程力新富“超级工厂”在东津新区开工,为襄阳城市新中心进一步夯实产业支撑。

一年来,东津新区奋力掀起项目建设热潮。康贝尔、行易科技等项目投产达效,长飞光坊、泰美科、鸿凯科技等即将投产,汉瑞半导体、卓茂科技二期、襄阳五中初级中学等正在建设,一批投资体量大、引领带动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相继落户东津。

在重大项目带动下,东津新区加速补齐功能短板。在汉江生态城,鹿鸣公园、襄阳四中生态城实验学校、襄阳盛特生态城幼儿园、老年康养中心、鹿鸣湖邻里荟社区商业等优质配套资源一应俱全,一个环境优美、和谐共融的完整社区全景呈现。

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让东津新区的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常住人口突破22万。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2024年4月26日,环线提速改造工程全面建成通车,居民从市区任何一个地方驾车出发,10分钟内上快速路、15分钟内上高速、30分钟内抵达机场或高铁站,“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环线建成通车,不仅极大改善了城市交通,更拓展了城市空间、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能级,成为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内畅外联,构建发展大动脉。襄阳至南漳高速公路通车运营,有力推动襄宜南一体化建设。小河港加快打造襄阳“出海口”,已开通水运航线40条,其中国际航线8条,累计完成吞吐量超200万吨。刘集机场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先后开通多条国际航线,架起走出国门、拥抱世界的“空中桥梁”。

城市能级的持续提升,吸引周边城市人口11.34万人落户,襄阳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增长。

推进文旅融合 千年古城火爆“出圈”

去年6月,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襄阳举办。7000余名大学生们载歌载舞,在千年古城点燃青春梦想。

全国大艺展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艺术盛会,本次盛会首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1500名志愿者无微不至服务,近万名民警保驾护航,市公交集团投入400台车辆保障,全市23家酒店为师生打造温暖港湾……500多万襄阳市民,人人都是城市文明的代言人,以实际行动为家乡赢得好口碑。

一年来,襄阳锚定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发展目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旅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古城保护与利用持续推进——

全面完成古城内32家行政事业单位、2家医疗机构和2家教育机构的搬迁腾退工作。完成单家祠堂、仲宣楼、长门、襄王府等四处文物保护单位陈列布展。襄阳城墙东西门联通工程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东西城墙联通工程即将实施。

文旅项目不断推陈出新——

襄水街滨水生态艺术街区正式开街,襄阳版“清明上河图”美轮美奂,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新地标、潮流打卡新胜地。岘首山景区开园迎客,在历史文化基础上融入现代旅游功能的元素与空间,晋太傅羊祜祠、岘首亭、岘山亭、堕泪碑等历史遗迹恢复再现。

多域融合实现联动增效——

2024汉江流域茶文旅融合发展大会成功召开,推出多条“茶”主题旅游线路,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堰河村迎来八方游客,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强村富民的做法,被确定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先进典型。

在《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报告(2024)》中,襄阳成功跻身“长红城市”30强榜单,居第24位。

夯实民生保障 幸福生活可感可及

“新扩建的学校离家很近,解决了子女入学的难题。”去年9月,东津新区王河实验学校投入使用,学生家长高兴地说。

据市教育局介绍,2024年,我市改善18所学校办学条件,新增校舍84095平方米,新增学位14000多个,160所学校纳入义务教育教联体建设,覆盖率达到96.59%。

一年来,襄阳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做实就业服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6116人,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931场,扶持大学生、返乡人员创业项目60个。强化住房保障,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2143套,完成12个完整社区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22个,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71台。做细养老服务,完成2029户特殊困难及低收入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建街道(乡镇)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0个,改造提升农村互助照料中心20个。完善公共交通,新开通公交线路2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5条,新建改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007.7公里,建设改造充电桩12927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458个。开展农村污水处理,完成3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消除30个农村黑臭水体……

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大美襄阳风景宜人。2024年1至10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7.7%,优良率同比提升了2.4个百分点。同时,我市致力于低碳转型,成功创建2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30家省级绿色工厂品。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5.96%。

去年12月,襄州区洪山头公园正式开园,这是襄阳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的又一生动实践。93.9万平方米的沿河江滩筑牢生态屏障,鹿门乐园、仙湖夜月、运动天地、智慧广场、森林剧场等景观节点,扮靓城市颜值,带给市民满满的幸福感、自豪感。

《襄阳日报》(2025年1月6日1版)

编辑:杨星

审核:罗安 终审:肖雨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