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李丹 熊文进
“2024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4天,比2023年增加12天,创历史新高。”1月3日,在襄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熊文进指着墙上的环境空气质量日历高兴地说。
成绩喜人!2024年,襄阳空气质量创下三项历史之最: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历史新高;重污染天数最少;细颗粒物(PM2.5)浓度再创新低!
数据显示,2024年,襄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4天,比2023年增加12天;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44.8微克/立方米,较2023年下降4.5%;重污染天气3天,较2023年减少8天。
这是一张令人欣喜的“蓝天成绩单”,在这背后,是襄阳市切实扛牢大气污染防治政治责任,坚定背水一战、铁腕治污的决心,更是全市上下齐心、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的实效。
从“退无可退”到“背水一战”
一场负重前行的攻坚战
襄阳地处鄂西北,地形东低西高,西部为山区,东部为低山丘陵,中部多为岗地平原,中心城区位于南襄盆地南缘,是个低平缺口,北部处于风口,春季易受西北沙尘暴影响,冬季易受华北灰霾天气影响。
加之现阶段襄阳市区北部布局了以汽车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南部有大型燃煤发电厂和余家湖化工园区,南、北两端工业产业聚集区是城区常年主导来风的必经之地,受盆地和季风影响,襄阳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为夏季内源滑动平稳污染、冬季北方输入加内源阻滞反复叠加污染。
不利的地形、气候条件与污染排放因素叠加,很容易出现重污染过程,导致空气质量反弹。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关乎民生福祉、城市形象、未来发展,重拳治污,刻不容缓。面对退无可退的严峻形势,如何打破被动局面,推动空气质量改善,成为襄阳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无法改变地形与气象的条件下,襄阳只能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紧紧抓住减少污染性排放这个主要矛盾。
2022年7月,襄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正式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指挥长。
一场纵深而全面的“蓝天保卫战”如同春雷阵阵,在襄阳大地轰然展开。
“决心”是贯穿这场“声势浩大、力度空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词。
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的指导下,生态环境、发改、公安、城管等部门各司其职,打出产业结构调整、散煤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治理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等一系列“组合拳”。
成效可见!2023年,襄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2天,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4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4%,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二。
欣喜之余,问题随之而来。随着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每一微克的减排都是难之又难。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
在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定下年度工作目标,2024年,市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2微克/立方米,力争下降3微克/立方米。
只有拉高标尺、奋勇争先,拿出“跳起来摘桃子”的精气神,主动让自己无路可退,背水一战,才能在这场战役中拿到主动权。
从“每一微克”到“全面铺开” 一场力度不减的持久战
“2024年,我们更换了3台天然气低氮燃烧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由过去的130毫克/立方米下降至31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减排量约为0.4吨。”近日,在襄阳高新区戴瑞米克襄阳电池隔膜有限公司,该公司技术工程师骆冬向记者展示了锅炉集中监控系统。
为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和浓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家公司于去年6月完成3台天然气低氮燃烧锅炉替换项目,大幅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同时,这一低氮燃烧的锅炉自带锅炉烟气热能回收装置,能将燃烧产生的废气热量转化为热水进入锅炉,降低能源消耗。经数据统计与估算,新锅炉投入使用后,天然气消耗量将降低10%。
2024年3月,市生态环境局启动企业环境深度治理专项行动,聚焦化工、医药、农药、铸造、表面涂装、重金属、危险废物处置7个行业300家企业,逐一开展环境问题现场诊断,帮助企业查找环境安全隐患,“因企施策”制定措施和方案,去年累计帮助300家企业解决1800余个环境问题。
“随着减排行动深入开展,治理空间收窄,每一微克的减排都非常珍贵,只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从每一微克的指标中‘抠’出蓝天。”蔡金海说。
治企、抑尘、禁烧、控车、纠违……一系列聚焦污染减排的行动全面铺开、拳拳到肉。
治企。深化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完成铸造、化工、水泥、工业涂装等行业600个减排项目,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189个问题整改,9家企业成功申报B级及以上绩效分级管控等级。
抑尘。持续开展“水润襄阳”行动,增加洒水、雾洒作业频次,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巡查组坚持日巡查、日交办、日复查,深入推进建筑工地净尘专项行动。
禁烧。建立“市、县(市、区)、乡镇、村组”四级包保责任制,全市680个“蓝天卫士”高空视频探头统一接入市级“蓝天卫士”禁烧平台,实现统一监管、统一督办整改,建立火点预警到完成处置半小时工作机制,2024年共交办、处置火点9679个。
控车。线上线下开展机动车环检机构监督检查44家次,立案查处15家环检机构,取消1家机动车尾气维修站资质。紧盯用车大户,对全市460家用车大户及有车大户、32家物流园开展摸底排查,筛选出38家安装门禁视频监控联网名单,已联网18家。
纠违。开展排污许可监管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无证排污”等违法行为,去年共立案263起,下达处罚决定184件,处罚款1931万元,移送环境污染犯罪10件。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办理依法不予处罚案件32件,免罚金额385万元。
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 一场规模宏大的百团战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分公司(简称东风铸造公司)关停老厂区,投资9.2亿元打造新一代绿色铸造智能工厂,配置先进环保设备处理废气,颗粒物排放由30毫克/立方米降低至9毫克/立方米,同时在车间顶部铺设光伏屋面,年均发电量1125万千瓦时。
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5G医药化工智慧园建设,依托物联网,企业能源消耗量降低10%,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吨,生产成本降低10%,节能降本约1000万元。
放眼全市,一场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的绿色革命正在进行中。
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聚焦“6+2”重点产业,大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继续保持迅猛增长。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8.1%,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8家、省级绿色供应链企业1个,总量居全省第2位。东风铸造公司老厂顺利完成搬迁,新厂成为全省铸造行业唯一一家绩效A级企业。
能源结构加快调整。襄城区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开展绿色技术改造、产品优化迭代,实现绿色化、智能化发展,2024年以来,谋划设备更新节能降碳项目10个,库内工业技改投资项目11个。高新区启动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国家试点工作,推动区域内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产业提质增效。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610.86万千瓦,同比增长31.4%,绿色能源装机容量已超火电,占比达55%,能源结构布局更加优化。
交通运输多管齐下。2024年,全市共推进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港航水运、客运站场、物流园区等五类交通项目72个,总投资1037亿元,计划完成年度投资133亿元,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投资69.57亿元的207国道改建工程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完工,投资130亿元的内环线提速工程2024年4月全线通车,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一抓到底 日夜兼程
打一场漂亮的收官战
冬季是大气污染高发季节。
去年12月,多地频繁出现污染天气,河北、河南等地启动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我省大气污染形势也不容乐观,襄阳周边部分兄弟市州已出现多轮污染天气过程。
一边是区域传输下的“四面受敌”,一边是年度空气质量考核目标的“余额压力”,襄阳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自现在至月底为应急管控时期,日夜检查,周末不休,工作时间长、强度高,请各地组建应急检查专班,分成若干小组,轮流值班检查。”2024年12月17日,在重污染天气应对调度会上,蔡金海提出明确要求,为这场寒冬下的蓝天保卫收官战吹响了冲锋号角。
兵贵神速,刻不容缓!“每天必争、每微克必争”成为这场战役中每个人的信念。
守好头顶一片天,各地、各部门目标明确。加密预测、预报、会商频次,强化统筹调度分级管控,围绕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等减排关键方面,采取“硬”措施、开展“硬”行动,上下齐抓共管,部门协调联动,层层压实责任,着力降低区域污染峰值。
巡查人员不定时间、不打招呼、直插现场,全天候、不间断、无死角开展巡查执法工作,实行“问题发现—交办—处置”2小时交办反馈机制,专人实时采用在线监测、用电监控、视频监控、激光雷达扫描等非现场监测手段,快速发现问题,2小时内反馈处置。去年共发布异常处置通知单1500余份,均在2小时内处置完毕,一个个影响空气质量的微小问题被消除在萌芽状态。
印发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清单,实现全市688家重点行业企业全覆盖,综合运用154个重点企业视频监控探头、141家重点排污单位用电监控和在线监测等信息化手段,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一厂一策”减排措施。同时,深入开展入企帮扶行动,帮扶指导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管控措施,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
深入开展“襄荆荆宜”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发挥“群主”作用,及时通报不利气象条件可能导致的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并告知受影响区域,切实加强信息共享、响应联动,提高应对重污染天气的水平。
一个接一个的视频会议、一遍又一遍的集体会商、一趟又一趟的现场监督帮扶……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区域联动、部门联动,每一项专项整治措施都落地落实,每一记治污“组合拳”都力拔千斤,这体现了我市一抓到底、决战决胜的决心,也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排除万难,争取襄阳“好气质”的信心。
天道酬勤。2024年下半年,我市首次实现重污染天气数为“0”的历史性突破。
从靠天吃饭到靠人努力,我市在摸索中形成大气污染治理“襄阳经验”,实现空气质量稳步提升。2024年,我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44.8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62.2微克/立方米)下降28%;优良天数较2017年增加46天,达到284天;重污染天数3天,较2017年减少17天,刷新了“气质”新纪录。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也是一场持久仗。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四大结构调整,聚焦机动车污染防治攻坚,系统深挖减排潜力,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的大气环境问题,持续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努力争取更多的蓝天。”蔡金海说。
《襄阳日报》(2025年1月10日8版)
编辑:崔怀宇
审核:金成岑 终审:肖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