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莉莉 通讯员 曾长羽 沈妮莎
“同学你好!AI监考监测到你2025年6月8日15:00—17:00英语考试中有斜视偷看附近考生答题卡行为,成绩计为0分,请认真对待后续考试,如有疑问,请致电×××××××。”
6月9日,高考刚结束,一些考生及家长收到了类似短信,他们本该放松的神经再次紧绷起来……
收到诈骗短信不要理会
“这是诈骗,不要信!”当天,樊城公安分局侦查中心就紧急辟谣。
樊城刑侦大队民警陈祖林介绍,警方经与省考试院核实,此类短信为诈骗短信。据了解,全国各地近期都有类似短信传播,最早出现在河南,后来山东、广西、湖南、湖北、广东、陕西等地均发现有类似短信。
最初,此类短信结尾没有留联系电话或网址链接,应为恶搞短信。随着传播扩散,被诈骗分子加上联系电话或网址链接,用来实施诈骗。
当天一经发现,警方就迅速通报各地教育部门,提醒各学校提示考生及家长接到此类信息时应不予理会,安心准备接下来的考试,以免引起恐慌。
高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处于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警惕性也跟着放松下来。对此,诈骗分子精心设计骗局,蠢蠢欲动。鉴于此,市公安局反诈中心专门总结了“提前查分、内部指标补录、补助金申领、填报志愿指导”等7类高考常见诈骗陷阱,以此警醒广大考生及家长,增强识骗防骗意识,切勿上当。
7类诈骗陷阱需警惕
高考分数牵动着万千家庭,诈骗分子会通过各类社交软件,谎称有渠道能够“内部查分”,帮忙“提前查分”,然后提供钓鱼网站链接,诱导考生、家长在链接中填写个人信息,包括银行卡账号和密码、身份证号码、手机验证码等个人信息,从而转走受害人的存款。
警方提醒,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查询高考成绩应认准教育部门公布的查询方式和官方网站,省级教育考试机构会在规定时间节点统一公布考生分数,不存在提前查分情况。
骗局总是一环扣一环,骗子不仅在“高考查分”上做文章,还会实施更大骗局——“有内部渠道和技术手段可以修改高考分数”。
警方提醒,这类骗局,骗子的目的就是要家长支付高昂的“修改费”“保密金”。一旦家长交费,对方会继续以各种理由要求家长转账目标,如“系统升级”“加急处理”等,直至家长拒绝继续转账,对方会立即失联。警方指出,凡是自称有特殊途径更改高考分数的,全是诈骗!
考试、查分环节之后,诈骗分子的黑手会继续伸向填报志愿选择院校领域。他们会自称某知名高校或军队、艺术院校招生工作人员,主动电话、短信联系考生及家长,声称有内部指标可以额外录取考生。为了增加可信度,骗子会伪造公文公章,诱导受害人交纳各种巨额费用,从而达到诈骗目的。
警方提醒,高校招生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正规招生录取过程不会产生任何费用。公开售卖“内部指标”或“特招名额”的,全是为了诈骗钱财,考生和家长要保持警惕,不要相信。
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骗子会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未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巨额费用。
警方提醒,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即便是补录也不会收取任何附加费用,更没有花钱买“补录名额”一说。凡是需要交纳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一律是诈骗!
考生最终被哪所高校录取,一定要在教育考试部门官方网站上查询并核实。
警方指出,到了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段,骗子会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其目的在于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假录取通知书上的银行账号,以此骗取钱财。
警方提醒,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应第一时间登录教育考试部门官方网站或主动拨打教育考试部门电话核查,也可到所在地区招生办查询自己的录取信息。切勿相信自己没有填报的院校投递来的录取通知书,更不要轻易转账汇款。
从考试一路走到录取环节,骗子也层层加码,不放过任何能够钻空子的机会,将目标放在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身上。他们冒充高校、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谎称可以为考生申请大学助学金,进而要求家长先交“报名费”,以此骗取钱财。
警方提醒,当接到自称高校、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发放“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时,考生及家长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同时,困难考生申请助学金、奖学金,相关部门为困难考生发放补贴以及助学金时,也是不会收取任何费用的。
高考结束后两三个月的假期里,部分考生会选择做兼职体验生活,勤工俭学。此时,一定要注意,切勿相信任何“网络刷单”兼职。此类陷阱中,骗子往往都会给予少量报酬,待考生深信不疑后,诱骗其不断垫付大额资金,最后不再返还本金和报酬,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警方提醒,“网络刷单”就是诈骗,不要轻易点击或扫描陌生人发来的网页链接、二维码,保护好个人信息。
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高考结束后,不少家长给孩子买手机作为礼物。考生在用手机与亲朋好友联系、玩游戏时,切记手机卡和银行账户不可借给他人使用。
近年来,诈骗分子为逃避打击,非法收购他人手机卡、银行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鉴于国家“断卡”行动的凌厉攻势,骗子将目标瞄准了涉世未深的学生,诱骗学生出售自己的手机卡、银行卡,进而被诈骗分子利用。
警方提醒,无论何时何地,必须保管好个人信息以及相关证件。禁止向他人尤其是熟人买卖、出借银行账户和个人电话号码。否则,一旦账户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受害人将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受到金融、通信等部门的联合惩戒,造成生活沟通不便。
警方提醒,高考结束后骗局五花八门,诈骗分子千方百计只为一个目的:骗取钱财。考生及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不点陌生链接,不随意转账,在手机上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打开预警功能。有任何关于电信诈骗的疑问,可拨打96110反诈热线咨询求助。
《襄阳日报》(2025年6月11日5版)
编辑:王鑫
审核:李云飞 终审: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