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姜雁冰 通讯员 孟凌霄
汉水汤汤,奔流千载。老河口市,自古便是“襄郧要道、秦楚通衢”。作为万里茶道襄阳段的重要节点,这里沉淀着楚风汉韵的文化基因,见证过茶马互市的商贸盛景。如今,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与厚重的历史底蕴,老河口以“汉江绿心”为发展坐标,正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利用茶道文化遗产,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这幅文脉守护的画卷中,老河口市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为笔,绘就了“检察蓝”守护“文化魂”的生动篇章。
筑牢法治根基 守护文明源流
仙人渡口,汉水之滨,战国楚墓群——霸王坟在落日余晖中静默伫立。这片楚国贵族墓地出土了数百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多件。纹饰精美的漆木器、温润如初的玉器、字迹清晰的竹简,不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还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关键实证。2013年,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片古墓所在的仙人渡镇,历史上是茶商经汉江北上的咽喉要道,驼铃声曾与江涛声在此交响。2024年,老河口市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墓群保护存在隐患,经立案调查并组织专家评估后,依法向文保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并于同年8月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诉讼期间,行政机关迅速联合地方政府启动专项整治,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全天候防护,推动文物保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这场“检察监督+行政执法”的协同实践,既守住了楚文化根脉,又为万里茶道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司法新范式。
留存历史肌理 赓续商贸记忆
踏入老河口市光化街道太平街,脚下青石板镌刻着近两百年时光。这条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鄂西北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商贸街区。青砖灰瓦间,“前店后坊”的格局清晰可辨,无声述说着当年作为茶道中转枢纽的繁盛景象。
2024年以来,老河口市检察院主动对接文保部门,联合开展太平街古建筑群保护专项行动。检察干警与专家团队逐户踏勘历史建筑,建立精准保护档案,为修缮工程提供司法保障。当地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完整保留街区肌理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建筑本体、道路系统及文化标识进行科学修复,确保乡愁记忆与文保规范有机统一。
“太平街承载着汉江商贸文明的集体记忆,法治是守护历史遗产的坚实铠甲。”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官表示。通过深化“检察监督+行政履职+社会参与”模式,这条凝结茶香驼铃记忆的古街,正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激活非遗传承 赋能文化新生
“一刀镌刻子午线,七彩尽染乾坤图。”老河口木版年画作为南派代表,以质朴刀工与浓郁民俗色彩,记录了万里茶道催生的文化交融。2011年,老河口木版年画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传承人陈义文被认定为国家代表性传承人。
2025年6月,该院检察干警走进陈义文巷非遗工坊,与传承人之孙陈洪斌深入交流,以司法力量筑牢非遗保护屏障。该院联合文保部门启动木版年画专项监督,探索“司法保障、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盼年画重回千家万户门楣,陈洪斌的朴素心愿,正指引着非遗保护方向。这项传统技艺的司法守护,既回应了文化传承的时代课题,又拓展了万里茶道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实践维度。
汉水长流,文脉永续。老河口市检察院秉持“守护历史文脉就是守护城市灵魂”的理念,以公益诉讼构筑文化遗产防护网:从战国楚墓的司法守护,到清代古街的肌理留存,再到非遗年画的活态传承,千年茶道遗存在法治护航下重焕生机。这份“检察蓝”守护“文化魂”的担当,不仅夯实了地方文化自信根基,更探索出司法力量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路径。当法治精神融入文明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时代光华。
《襄阳日报》(2025年7月5日3版)
编辑:杨星
审核:李云飞 终审: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