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津:名符其实的“桥镇”

2016-11-16 08:34:00 来源:襄阳日报

昔日待渡的六两河码头

昔日车厢内挤,挤到车顶上,只要能回家,冒险算个啥

过去沙石路修来补去,还是坑坑洼洼

现在码头不存在了,这里成为人们的垂钓休闲地

现在有多路公共汽车来往

现在柏油路畅通天下

医院、科技馆、美术馆等文化科技场馆的迁入、兴建使东津更宜居了

东津唐白河大桥

东津六两河大桥

东津大桥

兴建中的东津凤林渡高铁大桥

六两河大桥附近正在兴建的苏岭山大桥

襄阳晚报记者董湘成

时间:2016年11月15日

人物:释贵明

▼人物档案

释贵明,1946年生,襄阳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在《襄阳日报》《襄阳晚报》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多年,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原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06年退休。

(本版图片由释贵明拍摄)

东津现在什么样子,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可以了解,或乘车前往踏勘,或通过报刊、杂志、视频浏览。但是,要是问以前的东津是什么样子,很多人只能摇头,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当地人或许还有一些印象。

还好,我们找到了襄阳资深摄影家释贵明老师。约访中,释贵明老师很谦虚,也很幽默,笑谈东津新区的大开发人人有责,既然还有能力,就有义务为襄阳为东津留存一些东西。

释贵明老师自1965年从事摄影以来,执着地在这个岗位上耕耘了半个世纪,跑遍了襄阳的山山水水,留下的珍贵胶卷底片和作品有几万张。这当中,东津占有重要篇章。

话匣子一打开,释贵明老师从东津的人物、历史、传说、民风民俗谈到东津的大渠、作物、街巷、渡口、碑桥,又谈到东津的现代诗。

今天,我们跟着释贵明老师的镜头,从一个微观的角度以画面呈现的方式,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影像之旅,那就是——东津的桥。

俗话说得好,隔山容易隔水难。可不是,汉水、唐白河虽然造就了东津肥沃的河洲,两河却把东津隔在襄东,成为一个交通死角。

在过去,东津出行难!六两河、刘家河庞公渡、杨家河鱼梁渡、凤林渡等码头成为出入东津的重要门户,这些“争渡喧”的码头,绝不仅是孟浩然笔下的清新和文雅,却见证了人们等船的焦虑不安,风浪中、拥挤中乘渡船的提心吊胆……

东津人想桥、盼桥……

有人把重庆称作“桥都”,现在我们可将东津戏称为“桥镇”。你看,东津唐白河大桥、六两河大桥、东津大桥,还有正在兴建的凤林渡高铁大桥等,把东津变的四通八达。这组新老照片是对比,更是写照,可留作历史档案。

——释贵明

编辑:陈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