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网讯(全媒体记者童光辉 周宁)“再有7天时间,第二批小鸡就要破壳而出了,大伙儿都眼巴巴地盯着呢!”5月10日,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贫困户刘大有在一间30平方米的鸡苗孵化室里,操控着设备,保持相对温度和湿度,精心呵护着孵化箱里的2000枚鸡蛋。
这批鸡蛋是该村贫困户精挑细选的优良山鸡蛋,孵化后,鸡苗返还给贫困户饲养,村里只收取孵化成本费。
“以前都是到镇上买鸡苗回来喂,一只要十几块钱,现在一只才7块钱,划算。”刘大有自掏腰包,跟其他农户一样,预定了一些鸡苗。
堰塘村是保康县重点扶贫村,2016年,市农科院与该村结成对子,选派了一批养殖专家驻村帮扶,蒋辉胜就是成员之一。
经过深入走访调研,蒋辉胜发现,该村有散养山鸡的传统,于是就鼓励农户扩大养殖规模,走专业合作化道路。
在市农科院的帮扶下,堰塘村注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准备大干一场,把山鸡养殖当成扶贫产业之一,全面推广。
“发展产业,必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搞了一辈子养殖工作的蒋辉胜心里明白,即便硬件设施到位了,科学孵化和防疫等工作跟不上,一场瘟疫,鸡苗可能会成批死亡,损失惨重。
方向已定,就要创造条件去干。市农科院先后投入1.5万元购买3台鸡苗孵化器,供堰塘村使用;投入2万元在村委会旁建起了一个30平方米的鸡苗孵化室和一个30平方米的小鸡托养室。
蒋辉胜也在村里转悠,寻觅合适人选,准备培养两三名养殖能手。
今年50岁的刘大有,虽是贫困户,但有养鸡经验,而且他勤快好学。蒋辉胜相中了他,就手把手教他孵化鸡苗和防疫知识。
刘大有苦心专研,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如今已经能单人操作孵化器并给鸡苗打预防针。
“以前鸡病了,就用土办法治,鸡活了算命大,死了就扔掉。”刘大有说,要想提高鸡苗成活率,还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
前段时间,3台孵化器里放置的2000枚鸡蛋已经孵出1100多只鸡苗。“这一批的成活率估计在70%左右。”刘大有信心十足地说,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鸡苗的成活率会更高。
蒋辉胜告诉刘大有,孵化器虽然自动化的,但还是离不开人来操作,必须时常查看,温度和湿度一定要控制好,不然,鸡蛋就孵不出鸡苗。刘大有认真听,用心记,然后在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
“再有个把月,他就能出师了。”蒋辉胜很高兴,因为科技和人才对产业发展尤其重要。
为了鼓励刘大有早日成才,堰塘村养殖合作社聘请他为鸡苗孵化技术员,孵化一批鸡苗发放1500元的工资。“今年少说要孵化3批吧,收入就是4500元。”刘大有干劲很足,还想养200只山鸡,买个万把块钱不成问题,加上他有7亩山地种经济作物,也有收成,今年脱贫不是问题。
蒋辉胜说,等刘大有成功转型成为农民养殖能手后,他就能放手干别的扶贫工作,以后刘大有再带徒弟,一代一代接下去,堰塘村依靠科技脱贫的力量就更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