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福旺(右)在田间地头表演
通讯员陈德道全媒体记者童光辉周宁
“早晨来呀面朝东,梭罗树上挂灯笼,风吹灯笼团团转,
树树桃花遍地红……”在锣与鼓的伴奏下,独具乡土韵味的山歌铿锵激扬,飘过金灿灿的油菜,越过绿油油的茶园,透过红艳艳的桃枝,回荡在荆山深处的小村庄。
乡亲们知道,“山歌王”罗福旺又在向他的弟子们传授技艺了!
八岁结下锣鼓情
罗福旺出生于1947年,原本是保康县黄堡镇岞峪村一组的农民,如今却成了当地村民心中的“山歌王”,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山阳锣鼓项目传承人。
他家二楼大客厅没有沙发和电视,里面摆放的全是荆山阳锣鼓的相关史料、书籍,更多的是他亲自收集整理的歌词手稿,字字句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采访中,不少村民围拢来,有人说,老罗一辈子提着锣鼓唱山歌,抱着老婆唱情歌,热情和干劲始终不减。惹得大家嘻嘻哈哈,笑个不停。
当询问何时开始结缘锣鼓时,罗福旺呵呵一笑,伸出大拇指和食指,赫然亮出一个“八字”。由于家庭穷苦,罗福旺只上过几年村小,文化程度并不高,可他偏偏对民间艺术感兴趣。保康地处荆山腹地,千百年来民间就流传着一种助兴、助乐、助劲的民歌,以鼓和锣为器,取名叫荆山阳锣鼓,常在田间地头表演。爷爷喜欢唱,罗福旺先是爱听这种调调,后面慢慢跟着学唱。
“当时村里唱锣鼓的大师有施本善、王化明,真是了不起,唱得绘声绘色。”罗福旺回忆说,因为小,根本不理解唱词内容,只是跟着哼哼,敲锣打鼓和唱歌的节奏慢慢也就记下了。
学着学着,罗福旺对荆山阳锣鼓竟然痴迷起来,开始请教当地有名的唱家,想拜师学艺。施本善、邹万鑫等大师看他吃苦爱学,还有点艺术天赋,就收了他为弟子。
那一年,罗福旺八岁。从此他与荆山阳锣鼓锁定情缘,走上荆山锣鼓的艺术之路。屈指而数,已经62个春秋!
结集唱词留瑰宝
唱山歌,必备的“武器”是铜锣和羊皮鼓。
罗福旺使用的锣和鼓还是祖辈传下来的。铜锣大面积已经生了铜锈,只有中间敲打部位金灿灿的晃眼;羊皮鼓的木边已经破损,留下道道岁月痕迹,用胶带缠绕着。
“我的锣鼓比我的岁数要大好几倍呢!”罗福旺把它们当作宝贝看待,丝毫不敢亵慢。他只记得爷爷传给他时,就是当前的这个样子。因为时间太长,已经没人能说清这套家什到底传承十代还是八代了。
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会员、保康民俗文化研究者陈静茂曾担任保康县档案局局长,对这套锣和鼓也是爱不释手,他建议当作文物陈列档案馆或者博物馆。罗福旺却说,现在还不行,因为他还要继续传唱山歌。
山歌听了很多,也唱了很多,可有人找罗福旺要完整的唱词,他却拿不出来,因为很多唱词都在他的脑海里,没有整理成册。回忆往事,有些心酸。他从1963年开始搜集和记录唱词,工工整整的手抄后,汇编整理了七八本。但在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这些本子被责令上交后,付之一炬,还受到了批评和教育。
政策开明后,党和国家重视民间文化挖掘和发展。花甲之年的罗福旺再次拿起纸和笔,开始回忆自己唱过的荆山阳锣鼓山歌,一句一句写下来。不仅如此,他还走乡串户,到处搜集类似的唱词,记录在案。有时候,听到田间地头有人随性唱几嗓子,他也跑过去,现场笔录唱词,然后回家整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他已经整理了十几本唱词。这些“孤本”已经成为一笔历史文化瑰宝。
言传身教育后人
在罗福旺一批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下,在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荆山阳锣鼓于2006年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稀之年的罗福旺和老伴管理着一大片茶园,晚年生活幸福。在亲朋好友眼里,罗福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款爷”,经常有人来串门,跟他拉家常,探讨荆山阳锣鼓的哪些事。一到吃饭时间,罗福旺就留客小聚,推杯换盏之余,他又拿出锣鼓,边敲打边哼唱,即兴发挥,满屋回荡着锣鼓声和歌声……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罗福旺最担心的就是怕荆山阳锣鼓失传。他说“祖祖背背留下的记忆不能丢啊!”并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年要潜心挖掘或创作2首曲调、定向培养2名新人。
经过多方寻觅和考察,黄堡镇村民王乐建和王勇已经正式拜罗福旺为师。现在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不少年轻人也开始跟他学习锣鼓山歌,心里宽慰之余,他准备再遴选和培养几个接班人,让荆山锣鼓发扬光大。
“荆山阳锣鼓是看得见的乡愁,是祖辈相传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根脉,一定要一代一代传唱下去!”罗福旺信心十足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