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农们就住在瓜田里的帐篷中

哈密瓜大丰收,堆在田垄里

一整车哈密瓜即将发往长沙

“这是最好的瓜!”王飞向记者介绍道

□全媒体记者陶宜军 朱科 王非 董子川 袁政 文/摄
“甜蜜的生活”“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印有这两行字的纸箱,被工人娴熟地装车。7月17日,记者来到新疆石河子121团场的一处瓜田,见到了正陪着货主装车的“哈密瓜运输大王”王飞。
“我老家是刘升的,老婆是兴隆的。”见到记者,41岁的王飞说着一口流利的枣阳话。
王飞从18岁开始跑车,起初在平顶山运煤。2002年,王飞迎来了第一次转型,他来到成都,开办湖北兄弟物流信息部。“在成都,我干了10年,没挣到多少钱,却‘挣’到了不少朋友。”王飞说,正是因为这样,他能联系的大货车,从100辆变成了4000多辆。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后来转型的基础。
2011年,王飞迎来了第二次转型,他将成都的物流信息部转给了老乡,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开始运输哈密瓜的生意。
“第一年,我带了一万元钱,在额济纳旗呆了一个夏天,只发了一辆车。”王飞回忆往事,黝黑的脸上浮现百感交集的笑容。
第一年的失败,让王飞开始研究整个行业上下游的各种细节。他开过车、办过信息部,琢磨过哈密瓜包装和发售,甚至连如何种瓜、收瓜都研究过。
“一台半挂车装下的发泡塑料网和纸箱,能装五车瓜;瓜农在这个天气,每天要喝6壶水、4瓶藿香正气水,每3个小时给自己浇一次凉水降温。”王飞说,“上到种瓜,下到发货,这个行业已基本被我摸透了,不这样怎么能赚钱?”
随着对行业的理解不断深入,王飞的生意有了明显起色。第二年,他在额济纳旗发了不到100车瓜。第三年,王飞进入新疆,当年发了400车瓜。2016年,他发了999车瓜,今年的发车量有望突破1000辆。
“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哈密瓜的甜度高,在全国几乎没有对手。”王飞说,他每年5月到11月北上,按照吐鲁番、哈密、敦煌、121团、额济纳旗的顺序发车,将哈密瓜发到长沙、武汉、广州、漳州、嘉兴。11月回家休息,到12月底,他要去海南,发那里的反季节哈密瓜。
每年在外工作10到11个月,在枣阳只能呆1到2个月,但王飞依然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他“甜蜜的事业”。
“大车司机从南方拉工业原料到成都、兰州,再从兰州拉蔬菜到新疆,再从我这拉哈密瓜到南方去。单是我这一趟,每辆车就能赚一万多元。”谈起自己“甜蜜的事业”,王飞很自豪。
如今,王飞已经是新疆地区赫赫有名的“哈密瓜运输大王”。王飞能联系到的4000多辆大货车,其中枣阳车就有3000多辆。
生意走上正轨后,王飞一年能赚五六十万元,他对未来也有了谋划:“我准备干到50岁就退休。这么多年奔走各地,我只在枣阳买了房子,以后肯定还要回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