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丝路上的襄阳元素

2017-07-27 08:50:23 来源:

□全媒体记者陶宜军 朱科 王非 董子川 袁政

9人,9个省(市)自治区,15个节点城市,28天,45名采访对象,往返2.2万公里——这是我们的走丝路故事,尽管路途遥远,却让人充满激情。

9名采访组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33岁,最年长的是54岁的摄影师,最年轻的是22岁的无人机工程师;从湖北枣阳到新疆霍尔果斯,单程行程近4000公里,驶到中国最长高速公路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的北端尽头。这是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历史上单边行程最长的大型采访活动。

我们在海拔3775米的大板山垭口逗过土拔鼠,在弯多坡陡的青海互助县12盘看过牦牛群,在121团场吃过暴晒后入口犹温的哈密瓜,在精河拍过夜里11点依然灿烂的晚霞。我们也有过地表温度超80℃的暴晒体验,有过一天行驶15小时、驱车1300公里的长途奔袭……

每天上车后,除副驾驶位需要“陪驾”外,其他人有“三找”——找耳塞、找U型枕、找睡觉最舒服的姿势,因为大家都太累了;下车时,也有“三找”——找树荫停车、找开水泡面、找领队拿药。连续长途作战,连续饮食不规律,连续白天赶路晚上写稿,让几乎每个团队成员都遭遇了健康问题:有人流鼻血长达一星期,有人腹泻到脱水,有人浑身起了六七处湿疹,有人胃动力不足……

面对困难,我们没有退缩:流鼻血的,塞上卫生纸的同时扛起了摄影机;胃酸胃痛的,吃两口开水泡馕压下恶心就去处理照片……

我们在丝路上寻找着襄阳元素,以及襄阳元素在丝路经济、文化等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活力和魅力。每当遇到襄阳老乡,我们“两眼放光”,发自内心地绽出笑容。我们愿意与他们一起凌晨四点起床、吃饭、上工;愿意与他们一起钻车底、换轮胎、吃泡面;愿意与他们一起收哈密瓜;我们更愿意与他们随意地坐在一起,用襄阳话聊聊天,把他们的声音、他们的诉求、他们的愿望带给襄阳的父老乡亲。

我们采访的这45个丝路上的襄阳人,平凡而普通。而正是这一个个普通的襄阳人,在“一带一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为襄阳融入“一带一路”贡献着力量和智慧。

编辑:韩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