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网讯【全媒体记者朱月皎 见习记者向一帆】
去年的“襄马”赛场上,坐在轮椅上的跑者周伟被人们亲切称为襄阳“励志哥”,如今,他带领十几位和他一样身残志坚的跑友,成立了“襄阳无障碍轮椅跑团”(下称轮椅跑团),组团备战2018襄阳马拉松。
“锻炼身体,积极生活,用‘奔跑’赢得平等与尊重,进而呼吁、推进城市无障碍出行。”周伟说。
建轮椅跑团,为残疾跑友找个家
18日早上8点,阳光明媚,7位坐在轮椅上奋力转动着手轮圈的跑者,成了市体育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想要‘跑’快,手臂一定要有力量,练习时可先憋足劲儿,看一口气双手能转多少圈手轮圈,然后慢慢增加转动的圈数,逐渐提速……”在周伟的带动下,6位跑友滑着轮椅,在跑道上一圈圈地“跑”着。
“曾经,我们用双脚丈量世界,然而,意外或疾病降临,让我们再无法站立起来。自由也许离去,但梦想从未远离。锻炼身体,积极生活,用努力赢得平等与尊重。”带着同样的心声,80后的周伟与十几位残疾朋友走到一起,用“奔跑”的方式,向生活挑战,向社会发声。
去年的“襄马”赛场上,作为本地唯一一位坐着轮椅跑襄马的选手,周伟耗时55分钟完成了7公里健康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襄阳“励志哥”。了解周伟的故事后,很多和他一样无法站立的残疾朋友受到了鼓舞,他们渴望着和周伟一样,用轮椅代替双脚,人生的赛道上重新起“赛跑”。
今年初,周伟联合了本地的十几位“残友”,成立了轮椅跑团,组团备战2018襄阳马拉松。
备战襄马,从阴霾中“跑”出来
跑团里,除了因小儿麻痹症坐上轮椅的47岁的田合斌和56岁的戴俊杰,其他成员均是因为车祸或工伤所致产生了脊髓损伤。
2010年,因为一场车祸,70后的李丽凯脊髓损伤,至今只能依靠轮椅行动。刚出院那段时间,他最怕经过篮球场听到打篮球的声音,为此很少再运动。“认识周伟,定下了参加2018襄阳马拉松的目标后,现在每天,我几乎都要滑着轮椅出去跑几圈,锻炼身体。”李丽凯说。
“你也是因脊髓损伤坐上轮椅的吗?”上个月,周伟遇见了同是80后的张亮。因工伤致残的张亮曾一度封闭内心,直到加入跑团,被一群命运相似、身残志坚的队友感动着,他才慢慢爱上了跑步,找到了方向。
“‘跑步’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让残疾跑友们走出家门,积极阳光地面对生活。”讲到这里,周伟回忆起自己的经历。
出生于襄州区程河镇的一农民家庭的周伟,因为家境贫困,自小勤奋自强。200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即将一展抱负的他却因一场意外导致脊髓损伤,无法站立。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周伟精神萎靡,不愿出门,整天躺在床上的他身体越来越差,发烧感冒成了家常便饭。直到在网上看到“轮椅先生”张健跑马拉松、倡导无障碍出行的故事后,不甘心被生活打败的他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为了参加马拉松比赛,周伟用手动轮椅代替之前的电动轮椅,每天天不亮就滑着轮椅出门,从最开始“跑”一两公里就会累,到现在能“跑”近20公里。此外,为了提升臂力,他每天还会进行哑铃等器械锻炼。
如今,周伟的身体越来越好,双臂还练出了肌肉。
轮椅出行,渴望城市“无障碍”
“组建这个跑团,并取名无障碍轮椅跑,除了和大家一起跑步健身,更是为了让社会更加关注到残疾人群的存在。这次跑团成员参赛的积极性很高,希望襄马组委会为大家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无障碍的参赛环境。”周伟说。
结合自身经验,周伟表示,轮椅跑,说起来简单,实则不易。在长距离驱动轮椅的过程中,过坎、上坡、越(绕)过障碍等复杂的路面情况时刻考验着跑者,这不仅体现在赛道上,更表现在生活里。
已在轮椅上度过7年的轮椅跑团成员陈伟表示,有的卖场只有手扶电梯没有无障碍电梯,有的人行道设置了很高的坎儿,电影院没有设置轮椅席位……在这些情况下,残疾人轮椅出行困难重重。
“未来,我们希望我们的城市能拥有健全的无障碍环境,让残疾朋友真正做到无障碍出行,活得更平等、更方便、更精彩。” 周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