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四十年·改革开放襄阳说】雷兰:稻草垫上练出冠军

2018-08-07 19:22:47 来源:汉江网

【人物名片】

雷兰,56岁,青少年竞技体育教练。

【人物故事】

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兴会 见习记者龚良杰 高苑文/摄

稻草垫上训练

雷兰,56岁,虽然名字有些女性化,却是一位实打实的硬汉——他是襄阳市颇有名气的武术散打、拳击、柔道教练。

不光能打,还颇健谈。

雷兰与体育的缘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从小学到中学,他最喜欢体育运动,热衷于参加运动会。在老师的建议下,1982年,他考取了武汉体育学院,成了学校武术散打队的一员。

大学毕业后,雷兰回到襄樊市体校,当起了拳击教练。至今没有离开过。

“那个时候的条件,不是一般的苦。”回想当年的情景,雷兰的眼睛有些湿润,话也不那么利索了。

当时改革开放才没几年,市体校没有专业的训练场地,他带着运动员们在露天沙地上训练。

沙地一踩实后变得很硬,运动员容易受伤。怎么办?

大家商量后,想出一个办法:从农村拉回了一大车稻草,铺在沙地上面,再让运动员在稻草上训练。

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雷兰说,稻草场地,一遇一下雨天,稻草被打湿后,运动员就无法正常训练了。

这个时候,又有人提议:在稻草上面盖一层毡布。试了这种方法后,很快被放弃了。“稻草上盖一层毡布后变得较硬,先后有运动员在训练中骨折。”雷兰说。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怎么办呢?简直把雷兰愁坏了。

大家又聚在一起开“诸葛会”,集思广益,想办法。

最后,大家齐动手,把蓬松的稻草编成一个大垫子,让运动员在稻草垫上训练,效果不错。

雷兰说,在稻草垫上坚持训练到1992年,市体校从一个塑料厂买回了海绵,制成了海绵垫。至此,运动员们才算基本解决了训练辅助器材难题。

一年后,市体校盖了一条风雨跑廊,运动员们结束了长达7年的露天风雨训练的历史。

即便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训练,运动们仍然取得了好成绩:1994年10月,湖北省第九届运动会在宜昌市举办,参赛的襄樊代表队获得了多个冠军,并把团体第一名收入囊中。

成绩的取得,既让雷兰和同事们欢欣鼓舞,又让他们十分难过。最后,大家决定通过集资方式建造一座综合训练馆,从根本上缓解队员们训练条件的困境。“大家主动放弃了奖金,拿出来支持建训练馆。”回忆当年的事情,雷兰十分感慨。

1996年,市体校综合训练馆建成,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运动员待遇越来越好

改革开放一晃40年了。雷兰在青少年竞技体育教练的岗位上干了34年。这些年来,他亲历了襄阳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的点滴变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事青少年竞技体育的生源充足,而且多数来自农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丰富,从事青少年竞技体育的人数呈现递减状态。“竞技体育很苦很累,条件好了后,很多家长们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受累了。”

生源的减少,意味着人才选择范围的缩小,直接影响到了青少年竞技体育质量。可喜的是,从2014年开始,从事青少年竞技体育的生源数量出现了逐年回升的好势头。

雷兰说,现在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待遇也越来越好了。从2016年开始,运动员有了生活和服装补贴。“以前家庭条件差的孩子想来,我们都不敢接收,因为没有经费补贴,怕孩子的营养跟不上。现在有了生活和衣服补贴,吃饭和穿衣不成问题了。”

另外,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竞技体育来,在雷兰看来,这是最值得高兴的事情。

编辑:陈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