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陈凤书,襄樊市地方国营酿酒厂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亲历和见证了襄樊第一个国营酒厂的诞生。
康美德,包装设计师,襄樊白酒的形象设计师。
吴良柏,全国评酒委员。
姚娅妮,酒厂老员工。
黄泽凤,酒厂老员工。

【人物故事】
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兴会 见习记者卓嘉 实习生汪郑坤
无酒不成席。襄阳人能喝酒、会闹酒闻名全国。但襄阳白酒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却与襄阳人善饮的名声不匹配。
如果非要说说襄阳的白酒不可,那么被襄阳人戏称为“襄江水”的“襄江红”“襄江特曲”就是几代襄阳人挥之不去最深、最难忘的记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时代在变,观念在变,襄阳白酒也在质量、品类、包装等方面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是,在变化中,襄阳白酒又坚持着不变。哪些在变?哪些在坚持?请看“老襄酒人”的眼中襄酒的变化与坚持。
襄樊国营酒厂从露天地里起步
88岁的陈凤书是襄樊市地方国营酿酒厂(以下简称襄樊酒厂)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从1957年调入酒厂工作,到1963年离开,虽然只有六年时间,陈凤书却亲历和见证了襄樊第一个国营酒厂的诞生。
从部队回到地方三年后,陈凤书被调入襄樊酒厂。
据陈凤书回忆,当时的襄樊酒厂连招牌都没有,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毫不夸张。
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襄樊工业百废待兴。襄樊市委、市政府准备上马工业项目。研究后,决定筹建襄樊酒厂。
“相比其他工业项目,大家觉得酿酒比较容易,襄阳人又有好酒的传统,酒品也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陈凤书回忆说,基于以上多种考虑,上级便下定决心上马酒厂项目,随即便着手抽调干部筹办酒厂。
1956年襄樊酒厂上马建设。1957年,陈凤书被调入酒厂担任党支部书记。酒厂班子搭建完成后,襄樊市地方国营酿酒厂正式挂牌成立。于是,襄樊市的第一个国营酒厂诞生了。
如今,回忆当年的情况,陈凤书用了三个字:苦、累、小。
陈凤书说,虽然当时叫酒厂,但用现在的眼光去看,根本不算一个厂,“生产车间是露天的,原料靠人工粉碎,酿酒过程全部靠人工进行。”整个酒厂是作坊式的,只有十来个人,工人住在搭建的棚子里,而陈凤书把一个厕所冲洗干净后,改建成了自己的住处。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酿酒原料十分有限,情况好的时候,襄樊市地方国营酿酒厂就生产高粱酒;遇到生活困难、没有原料的时候,就用红薯干、苞谷、葛根等替代品酿酒。
襄樊酒厂的一系列产品为襄阳白酒历史留下了一页页浓重的笔墨,成为一代代襄阳人不可磨灭的记忆。“襄江特曲”荣获“湖北八大名酒”称号;“演义”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古隆中”成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15年,“襄江”品牌被授予首批“湖北老字号”;同年,“古隆中61.8度酒”荣获2015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大奖。
无论是“一曲风行六十年”的襄江特曲酒,还是“岁月传承、历久弥香”的演义系列酒,以及“洞藏原浆”古隆中年份酒和“雍容华贵”的隆中对定制酒,都已成为襄阳白酒改写湖北白酒产业格局的利器。
“襄江水”——几代人的记忆
1956年建厂;上世纪80年代末新厂建设;1997年酒厂被三九企业集团兼并;2005年三九企业集团主辅业分离,酒厂被整体打包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2009年酒厂买断国有职工身份,企业转变成民营企业——湖北古隆中演义酒业有限公司。
提起襄阳白酒,满头白发的康美德显得很激动。
1962年,正是国家经济困难的时候,康美德进了襄樊酒厂。自小喜欢美术的他成了襄樊白酒的形象设计师——设计商标、酒瓶和包装。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半辈子。
康美德介绍,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后,襄樊酒厂便以生产高粱酒为主,特别是襄江系列白酒,风靡襄江两岸,畅销华夏南北,甚至供应到人民大会堂。
据了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襄樊酒厂生产出了襄江系列白酒,有“襄江红”“襄樊特曲”“襄樊大曲”等品种,这些酒被襄阳人戏称为“襄江水”。
“襄江系列酒,包装看起来很土气,但口感好、质量好,非常畅销。”康美德回忆当年的情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据他回忆,当时汉江之上还没有修建大桥,襄江两岸人民的来往全部靠小木船。每天,工人们把装满“襄江水”的竹篓拉到汉江边,然后装船运到樊城,“当时没有包装箱,就用竹篓装酒,一竹篓装24瓶。”
随着襄阳白酒知名度的不断提高,销量的不断增长,康美德受命为襄酒设计商标。经过反复琢磨、多次设计修改,康美德将极富襄阳标志的一些建筑物融入商标之中,延续使用到今天,“这个商标看起来很土,但它是历史的延续和襄酒文化的传承。”
在康美德进厂一年后,吴良柏来到了襄樊酒厂。在吴良柏的记忆中,最深、最难忘的就是1978年在襄樊召开的全国评酒委员考试。这是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前的一次重要考试,把这个考试放在了襄樊酒厂(现湖北古隆中演义酒业有限公司)进行,足见那个年代襄樊酒厂在白酒行业中的实力和地位。
吴良柏清楚地记得,在这次评酒委员的考试中,他取得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顺利当选全国评酒委员,整个襄樊市独此一人,这份荣誉一直保持到2010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襄酒在全省占据着数一数二的位置,产量、销售量都是名列前茅。吴良柏回忆,襄樊白酒那时候非常受欢迎,从襄江系列酒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可见一斑:上世纪80年代,襄江系列酒被湖北省白酒协会评为湖北省八大名酒之一后连年获得优质产品称号,先后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第五届全国白酒评比第四名、首届香港国际名酒博览会特别金奖、湖北省首届白酒质量大赛“金钟奖”、湖北省最畅销商品、襄樊人最喜爱的酒类品牌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襄江水’成为几代襄阳人难忘的记忆。”吴良柏自豪地说。
襄酒的传承与发展
历经沧桑,襄樊市地方国营酿酒厂几经变迁,从当初资产不足5000元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如今集白酒科研、酿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是襄阳白酒企业的排头兵,位于湖北白酒业的第一梯队。2017年,在华尊杯中国酒类品牌价值前200强中,古隆中酒排名122位,较2016年提升了36位,品牌价值达到28.32亿元。
从单一的“襄江”系列到“古隆中”“演义”“襄江”三大子品牌争鸣,从裸瓶包装到一百多个花式包装,从人工灌装到自动化生产……300余口湖北省现存最早、数量最多、唯一仍在使用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见证了襄酒的传承与发展。
白酒界泰斗、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专家组原组长梁邦昌先生,曾先后两次到古隆中演义酒业考察,前后时间长达半月。他发现,该厂用生产浓香型白酒工艺生产出的浓香型白酒,在现有储藏条件下,经过两年的储藏后,自然出酱,为“浓中带酱”,“浓香酱香浑然一体,纯属‘中国一绝’。”为此,梁邦昌先生仔细考察、分析了古隆中酒业的窖池、窖泥、生产工艺技术以及酒库、洞藏原浆酒库和生产储存环境,并取回菌落菌群等样本进行研究。
品质是一个产品赢得市场的决定性因素,是襄阳白酒的生命,而这历经岁月的窖池也成为白酒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老襄酒人的制胜法宝。2014年,传承襄酒精神的古隆中酒业提出“二次创业、复兴襄酒”的发展战略,成立湖北白酒行业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复兴襄酒、振兴楚酒”为使命,立足襄酒,跨界融合。
在襄酒人的眼中,襄阳白酒,变化的不仅仅是名字,更是文化的积淀,质量的提升,品牌的影响:襄酒品类的变化,反映的是几十年来中国酒行业由产品竞争转向文化竞争的较好见证;襄酒包装的变化,反映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变化;襄酒生产方式的变化,则反映的是生产技术的进步。
据老襄酒人姚娅妮和黄泽凤回忆,她们进入襄樊酒厂时,都是从事的包装工作。当时所有工作都是靠手工完成:人工洗瓶、装酒、压盖……“用一根细胶管,把酒从酒缸里抽到酒瓶里,再一个一个地压好盖。”姚娅妮回忆说,到了销售旺季,全厂30条生产线,工人分成三班,每班11个人,三班工人日夜不停地包装。即便如此,一个班也只能包装11件白酒。
2007年,年满50岁的姚娅妮到了退休的年龄。那年,酒厂已经拥有了8条自动化生产线,“8小时,每条生产线可包装2000-3000件白酒。”姚娅妮说,“这是多大的变化啊!”
对此,康美德进一步解释说,最初,襄阳白酒主要供应地方人民群众的需要,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不仅自己消费白酒,还要送礼,用于人情往来,这就要求有好看的包装;消费和送礼,不光要有感官上的满足,还要有心理的满足,这就要求不断提高酒品质量,增加白酒品种,而且对白酒的起名要有吉祥、喜庆方面的寓意……
上述几位“老襄酒人”认为,纵观整个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全国乃至全球性的一线名酒企业,更离不开地方性名酒企业的努力,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性名酒企业,汇聚成了丰富绚烂的中国酒文化。地方性的名酒企业起初往往因地方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而产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与地方的文化紧密联结在了一起,继而又发展成为了地方文化的一个代表。
所以,几十年来,襄酒一直在变,也一直在坚持,变的是更加让消费者喜欢,坚持的则是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