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刘翀云,樊城区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总经理。

【人物故事】
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兴会 见习记者卓嘉
斑驳的水刷石墙、错落有致的工业厂房、纵横交错的长廊……这是曾经的襄樊市第一针织厂,现在的樊城区建设路21号创意园。
襄樊市第一针织厂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曾经红极一时。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传统纺织业的衰退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它在时代变迁中完成了历史使命。一个偶然的机会,经过独具匠心地改造,老厂房华丽变身,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园区。如今的建设路21号创意园,老厂房,新业态,是历史与现实的聚会、工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线老厂的辉煌
走进位于樊城区建设路的21号创意园,复刻的工业风与设计感随处可见:水刷石外立面,坡顶红砖厂房,修缮一新的21号礼堂……这一切是崭新的,又充满着老旧的原素;是现代的,又暗藏着历史的沧桑。
“这个创意园是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生态的手段,处置工业遗迹,延续市民记忆中的工业文明史的成功范例。”刘翀云很自豪地说。
刘翀云是建设路21号创意园总策划、总经理。把襄樊市第一针织厂破产后留下的老厂房变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意园,正是刘翀云及其创意团队的得意手笔。
原襄樊市第一针织厂创建于1958年,是当时生产针织棉产品的基地,产品有针织棉单、双面服装及面料,是省内最早的针织全能外贸自营出口专厂。鼎盛时期,襄樊市第一针织厂拥有职工14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8人,具有年产成衣1000万件和针织面料800吨的生产能力,年出口针织服装创汇达400万美元。
襄樊市第一针织厂占地面积58000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总资产55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500万元,流动资产3000万元,年销售收入达4000万元,年实现利税100万元。
据了解,为了发展,襄樊市第一针织厂于1966年从上海各大针织厂引进了48位技术骨干。那些年,这些技术人员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六七个人挤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油毛毡小平房里。直到1976年厂房改造,这些技术骨干才告别群居生活,分得30平方米的房子。
到了1988年,襄樊市第一针织厂在现在的建设路杜甫巷建起了家属院,技术骨干们才得以分到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尽管房子不大,但很多人十分留恋,舍不得搬迁。因为,在这里,他们才能时常回忆和感受那段曾经的“峥嵘岁月”。
“可以说红极一时,获奖无数。”说起襄樊市第一针织厂,刘翀云说,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有关襄樊市第一针织厂的众多资料,还有国家、省、市等不同等级的获奖证书和奖牌,才了解到襄樊市第一针织厂曾经拥有无限的荣光。
创意园的兴起
荣誉只属于过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传统纺织业的衰退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襄樊市第一针织厂在时代变迁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虽经国企改制,终因经营亏损破产。这个曾经显赫一时,见证了襄阳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工厂,只留下了几代人的回忆和一栋栋充满历史沧桑的厂房。
2010年,襄樊市第一针织厂的旧厂房易主。“他们买下来后想在这里搞地产开发,希望我能给些建议。”刘翀云说。
刘翀云让所说的“他们”,王维是其中之一。
据王维介绍,原襄樊市第一针织厂占地仅18亩,购买后为了实现这块地的最大价值,他找到了刘翀云,希望刘翀云能给些建议。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有老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的成功案例,襄阳为什么不能做呢?”在襄阳从事房地产策划代理工作12年的刘翀云,当时正在思索开发、运营园区的问题,并已在襄阳考察了多处老厂房。得知王维的想法后,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刘翀云说,这种改造在襄阳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面临很多政策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打造成创意产业园的回报远没有进行地产开发来得直接和丰厚。于是,他想办法说服股东们,并寻找合适的合作人,对这片废弃的厂房进行创意设计。
设计出来后,得到了股东们的认可,大家便开始行动。
“开始只是有个初步规划,当我与樊城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后,更坚定了打造一家创意产业园区的决心。”刘翀云说,在樊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9月,襄阳合创联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与湖北襄阳亚奇针织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着手改建这个没落的老厂房。他清楚地记得,申报的第一个项目是2015年第三批专项基金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项目。该项目对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改造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作出了政策上的引导与支持。
在借鉴了北京、上海等城市老厂房改造开发的经验后,最终成就了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
保留80%原址厂房、库房的立面和原貌,利用原结构修旧如旧。5000株竹子遍布园区,全方位实行垂直景观绿化,5米的高空连廊将各栋楼连在一起,整个园区浑然天成。其中,5号楼是整个创意园区最具历史感的地方,从一个个画框和展品前走过,仿佛翻阅了一部襄阳厚重的工业史。同时,园区对空间进行自由划分,打造新时尚生活空间,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观。
城市发展应保留工业遗产
历史遗产的稀缺性,空间环境的创意化、开放性,让21号创意产业园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园区建成后即吸引了各类企业、工作室、商业配套,园区很快完成了90%以上的入驻率。
“这让我们很惊喜,也更有信心。”刘翀云说,对老厂房进行改造开发,也是一种创业,而创业就是没有石头可摸地过河,一旦开始便没有回头路。回忆当初,刘翀云和他的伙伴们也是心生忐忑,先改造了一栋楼,作为样板房,然后进行招商。没想到效果很好:三个月不到,第一栋楼就有30多家企业入驻。这让刘翀云团队信心百倍,他们快马加鞭地对其他几栋楼房进行了改造,企业入驻率几乎满园。
利用老厂房改造的写字楼,为何会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刘翀云说,这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写字楼模式:全配全装修,轻资产办公。
刘翀云说,这种全新的创业模式,最适合利用老城区内现存的大量工业遗产进行改造。在刘翀云看来,工业遗产是每一座城市在特定历史时期留下的重要遗迹,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象征意义,是“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城市要发展,工厂要外迁,但建筑遗址要保留,哪怕只是保留一部分。”
据了解,在我市,除了21号创意园外,位于襄城区的大联艺术小镇(原襄樊市第四织布厂)也是通过改造再利用,让工业遗迹重新焕发生机,散发出独特的工业文化内涵。
刘翀云表示,从襄樊市第一针织厂到21号创意园,一个优秀国有企业的兴衰史和“双创”园区的兴起,反映的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的沧桑巨变,传承的却是创业创新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