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张梅,襄阳市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支部书记。

【人物故事】
见习记者龚良杰 卓嘉 高苑 牛胜辉 实习生黄洋 杨思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从托幼服务到学前教育、从“教师中心”到“以幼儿为本”、从“带孩子的”阿姨到“专业化的”幼师、从灌输式教育到体验式教育……改革开放40年里,襄阳的学前教育成长迭新,成为整个襄阳教育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环。
从无到有 托儿所里的美好记忆
学前教育主要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国近代幼儿教育机构在武昌成立,名为蒙养院。1912年,淑华女书院(后改名为淑华女校)在樊城磁器街开办,书院内附设蒙养院,是襄阳境内幼儿教育的开端。1922年,蒙养院改名为幼稚园,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幼儿园。
据《襄樊市志》记载,1929年湖北省立第十二小学内附设幼稚园一班,入园幼儿少则20余人,多则60人,保育员三四人。幼稚园购(设)置风琴、滑梯、木马、秋千、沙厢等教具和玩具,保育科目有看图识字、儿歌、游戏、练习站队等。幼儿每天上午9时,下午4时各吃一次糕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襄阳专署着手在部分县(市)条件较好的小学内附设幼儿班,吸收4至6岁儿童入园学习。在这几年里,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在襄阳大地冒了出来。1958年,为解放妇女生产力,襄樊地区幼儿园迅猛发展到3335所,入园幼儿151402人。襄樊市区幼儿园增加到31所,教职工218人,5219名幼儿入园接受教育。
据市直二幼退休老师介绍,在上世纪50年代末,幼儿园成立初期,学校就是一排砖瓦房,木制的桌子板凳都是凹凸不平的,体育设施少,玩具也基本上是老师手工制作。为方便职工子女入学,就用人力三轮车当校车接送。
但大多数学前儿童仍处于“散养状态”。“当时只有厂子里职工的子女才能到所属单位的幼儿园上学,普通市民的小孩都被拒之门外。”由于家庭条件所限,1971年出生的叶焕枝没有上过幼儿园,“有学上就算很不错了”。
1968年出生的张梅是幸运的。因为母亲的工作缘故,她得以有机会进入襄阳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子弟学校托儿所。“但在那儿并没怎么学习,就是玩。”对于幼儿时期的集体生活,张梅记忆犹新。“几十个孩子在一个房间,只有桌子板凳,老师的任务也就是看管孩子,保证安全,很少有开展教学。”张梅补充说,“那时候也不叫老师,就叫的阿姨。”
日渐发展 幼有所教成常态
1978年,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响彻神州大地。教育界迎来了曙光,学前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后,托幼工作更加受到重视。我市成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办好幼儿园的措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家庭幼儿园也兴办起来。襄阳市区、枣阳、随州、谷城、南漳等地开办家庭幼儿园7所,入园幼儿450人,为幼儿学前教育作出有益贡献。
从此,襄阳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前进。到1988年,全市共有各类幼儿园630所,入园幼儿82003人,比1983年增加2倍多,教职工3330人,比1983年增加1981人。
1986年的夏天,从蒲圻师范学校毕业后,张梅被分配到襄阳市直一幼,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学前教育梦想。“那时候大概有7个班级,每个班3名老师,30多个小朋友。”张梅表示,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老师们只好对各单位提前摸底并制定限额。“比如有人看管的、年纪小一点的晚一年上,尽可能先满足有上学需求的孩子。”张梅说。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越来越显著,民营资本运作的私立幼儿园诞生了。“很多私立幼儿园就是一间房、一个做饭的、一个带孩子的,和最初的保姆式幼儿园差不多。”2001年,在赴北京学习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后,木马幼儿园创始人、园长张建决定要办一个幼儿园。
没过几个月,木马蒙台梭利幼儿园便在樊城一家单位的办公楼成立,一年后迁址到乔营小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落地和幼儿园的标准化管理不断规范,木马蒙台梭利幼儿园成功拿到了襄阳市第一家民办幼儿园资质,成为炙手可热的幼儿园,也被授予省级示范园的称号。
截至今年7月,襄阳市共有各类幼儿园1253所,其中公办499所,占比为39.8%;民办幼儿园754所,占比60.2%,其中,民办普惠性幼儿园397所,占比为52.7%。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建认为,之所以木马蒙台梭利会成功,更多是人们对学前教育资源的需要,而随着幼有所教成为常态,建立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和家长有所收获将成为必然。
百花齐放 “入好园”已成共识
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计划在2020年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左右。“学前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有没有幼儿园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当下应把着力点放在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上,破解公办园少、民办园贵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表示。
从宽到严,学前教育的监督保障机制日益完善。而经费投入的持续增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前教育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2017年,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1%;全国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为9770元,比上年增长13.21%。
明亮干净的教室、细致周到的服务、文武全才的老师……近年来,一大批办学理念新颖、教学方式多样、入学环境优秀的公立、私立幼儿园在襄阳逐渐兴起。在对待幼师的选拔聘用上,无论是公立幼儿园还是正规私立幼儿园,都越来越注重选聘持有从业资格证的优秀人才;在教学理念上,老师开始成为孩子们的引导者、观察者、启发者,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领悟、创新;在环境建设上,园区越来越注重安全舒适,打造符合幼儿园特色和孩子发展的成长环境……
“细节决定品质,品质决定未来。时代在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得顺应时代的步伐。”张建表示,去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对办园行为督导评估的范围、周期、内容、结果运用等作了具体规定。这一办法的出台,既推动了各地对幼儿园的分类指导和监督管理,实现了依法治教,又规范了幼儿园办园行为,保障了幼儿身心健康。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业内人士指出,“私立幼儿园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与当前家长的教育观变化分不开!”
“整体来说,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幼教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乔教育集团董事长赵国玲认为,不管是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认可,还是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规范制度的建立,都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说起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张梅激动地表示,作为一个从教30年的幼教工作者,她看到了国家以及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可,也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