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四十年·改革开放襄阳说】从“上学难”到“不要钱” 义务教育实现“一个都不少”

2018-11-23 09:32:29 来源:汉江网

【人物名片】

李宏海,襄阳市第三十三中学退休副校长。

胡德英,襄阳市荆州街小学退休教师。

郭蕾,襄阳市第三十三中学教学副校长。

王义清,襄阳市第三十三中学校长。

【人物故事】

见习记者龚良杰 卓嘉 实习生杨思琦

改革开放40年来,襄阳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实现从“必须上学”到“免费上学”,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教育差距缩小。截至2018年,襄阳市有普通初中198所,在校生14.3万人;小学462所,在校生36.2万人。改革开放让义务教育真正做到了“一个都不少”,“知识改变命运”让成千上万的襄阳家庭切实受益。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襄阳境内才开办小学堂。同年,襄阳城内卫署开办襄阳县官立高等小学堂1所,有2个班,学生121人。

据《襄樊市志》记载,1949年,襄阳着手恢复学校,以促进社会秩序好转。1950年,市政府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同年,各县(市)全面贯彻《共同纲领》中所规定的文化教育政策,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教育事业,并从学校领导、师资、校舍、经费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采取了整顿措施,把教育事业逐步纳入社会主义的轨道,同时还积极发动群众自筹资金、自建校舍,办起一批学校。

1950年底,襄阳城区有小学20所,共158个班,在校学生3163人;全市有小学3233所,在校学生302991人,基本满足学龄儿童入学需求。

从“一支粉笔、一本书”到“班班通、一体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学校还有学生自带凳子上学,教室没有窗子,冬天用塑料布遮住窗户,下雨时常常漏雨,北风一吹哗哗作响,地面坑坑洼洼。

不仅农村的办学条件差,城市的学校也十分简陋。据荆州街小学退休教师胡德英介绍,她刚到荆州街小学的时候,学校的北边还是几间小瓦房。1989年,一场大雪把小瓦房压塌了,瓦全掉下来了,学校放了三天假修房子,修好以后学生才上学。到了九十年代,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投入多了,就把那几间破瓦房给拆了,盖了四层的教学楼。

据襄阳市第三十三中学副校长郭蕾介绍,九十年代学校教室没有电脑,全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讲课,老师如果想上一堂生动的课,可以说非常困难。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2年和2013年,襄阳市连续两年把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2012年投入2.6亿元,对350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标准化建设;2013年,襄城区、高新区、枣阳市、老河口市、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等7个县(市、区)均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如今的教学设备,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自制简单的教具、挂图、小黑板等变成了今天的投影仪、电脑、电视多媒体,教师的教学也由过去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变成了班班通、一体机这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过去的黑板变成了电子白板,木教鞭变成了电子激光笔。城市的校园水泥操场都变成了塑胶操场,宽敞明亮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农村的办学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可以说农村最好的建筑在学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目前“互联网+教育”正在我市积极推进实施,各地引进、开发中小学示范课程,开设“在线课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从“交钱上学”到“免费上学”

据市第三十三中学校长王义清介绍,改革开放以前,受当时社会发展的制约,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孩子接受教育的需求。虽然说是义务教育,但是学费、书本费、学杂费都还要学生自己出,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困难,小学毕业就上不起学了,很多农村孩子甚至连小学都没钱上。

当时学费不高,老师的收入也不高,公办教师也少,大部分是从乡村选拔来的民办教师,上学对部分农村孩子来说是一种奢望。

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为义务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1979年后,我市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加快,特别是1983年地市合并后,市政府为振兴市区教育制定了十二条措施,除保证按省委、省政府规定落实教育经费每年递增8%外,每年还从地方机动财力中安排15%、城市维修费中安排8%、农业附加税中安排25%的经费给教育部门。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之初,我市还有很多农村孩子上不了学。为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从2001年开始,国家颁布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其中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从2017年开始,我市开始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被全部纳入免费教科书发放范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区学生,使用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不用再花钱。

从“唯分数论”到“提高综合素养”

填鸭式满堂灌、唯分数论、书本上有什么考试就考什么……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的真实写照。

据市第三十三中学退休副校长李宏海介绍,当时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老师们大部分学历是专科,教学也非常死板,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潮里,学生考出好成绩,是教师的全部追求。老师和学生都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师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题海”里,延长学习时间、增加试题难度,做题、考试几乎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分数成为评判学生学习成绩优劣和老师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学校教育不再仅仅看分数,更加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课堂不再是以老师为中心,而是更多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增加了课外实验等活动;考试不再只出课本原题,而向“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靠拢……襄阳中考科目也从原来的语、数、外、政变成语、数、外、政、史、地,再变成语、数、外、政、史、地、音、美、体、科等。

要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教师的综合素养也需要全面提升。我市通过定向研修、网络研修、校本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每年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组织新教师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活动等,鼓励老师发挥创造性,在教学大方针的指引下,多出创新性题目,不再只是照本宣科。改革开放40年来,李宏海亲历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一代又一代老师的提高,见证了我市义务教育从普及到优质的变迁。

教育投入的增加、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水平的提升等改革成果推动襄阳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如果没有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教育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只有教育发展了,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创新发展的能力才能变强,国家才能更加强盛。

编辑:陈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