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四十年·改革开放襄阳说】高中教育:恢复高考四十年,知识改变多少人命运

2018-11-30 16:40:21 来源:汉江网

 

【人物名片】

李宏海,襄阳市第三十三中学前教学副校长。

李均邦,襄阳四中退休返聘历史老师。

李轶,襄阳五中物理老师。

【人物故事】

见习记者龚良杰 卓嘉 实习生杨思琦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高中教育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40年,时光荏苒;40年,沧海桑田。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湖北高考录取率从40年前的不到5%提高到如今的90%以上。在这跌宕起伏的40年中,湖北省有600多万青年学子通过高考迈进高等学府,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40年变迁,高考改变了学子的命运,更寄托着民族的未来。

面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普及阶段。如今的襄阳市已成为湖北教育的领头羊。让我们一起回顾襄阳高中教育发展的40年——

恢复高考为青年人打开了改变人生的新大门

1977年冬天,20岁的李宏海走入了高考考场。

此前三年多,高中毕业后的李宏海一直在农村当一名民办教师,直到1977年8月,邓小平复出后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

恢复高考招生的消息传来,李宏海发现了改变人生的一扇新大门。

如今已从襄阳市第三十三中学退休的前教学副校长李宏海,是当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被录取上大学的学子。

李宏海回忆道,高考恢复之前,一直是通过选拔推荐的方式上大学,恢复高考后,更多的青年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因为对学历和年龄要求宽松,同学间年龄差距大,李宏海的老师就和他一起参加了第一届高考。当年录取层次分大专和中专两种,报名时只需选择相应层次并交两张登记照即可。

回忆起那个年代,李宏海依然非常激动:“恢复高考不仅恢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给青年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的机会竞争上大学,更为广大农村学子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遇,我非常感谢高考,让我有幸能考取大学,并且在那个包分配的年代,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学校任教,一直到去年正式退休,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近40年。”

高考不仅仅改变了许多学子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民族重新正视知识、教育的价值,全社会出现了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风气,标志着知识和教育重获尊严,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襄阳四中返聘的历史老师李均邦从事教学工作40年来,一直在襄阳四中教书。李均邦介绍,1977年恢复高考,襄阳四中27人考上大学,远远多于其他兄弟学校,因此1978年襄阳四中入围改革开放后湖北省第一批重点中学。

高考的恢复,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更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如今,襄阳四中、襄阳五中这两所省重点中学已成为襄阳教育的闪亮名片、湖北省高考状元的摇篮、培养精英人才的沃土,5年内一共培养出了7位省状元。

像李宏海、李均邦这样在改革开放中受益的还有很多人。“我们这一代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如果不是恢复高考,如果国家没有实行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我们的今天!”面对改革开放4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襄阳五中物理教师冯强激动地对记者说道。

如今,回望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1977年恢复高考就是一个契机,为青年人打开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门。恢复高考既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国家命运的转折点。

培养理念从唯分数论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977年恢复高考之初,襄阳的教育还很薄弱。据襄阳四中返聘的历史老师李均邦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襄阳市负责高考的教委副主任张卫东召集全市所有高中高三年级组长开会,制订了计划,即襄阳地区高考上线一千名计划。所有的高中都在为这个计划而奋斗,因为当时包含随州在内,襄阳市过省线(含考上专科)的人数不到一千人。

当时的高中教育全部以抓成绩为核心,单纯地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学生身体、性格等其他方面的培养。

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的形式确立了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据襄阳五中物理老师李轶介绍,高中教育从最初只关注升学率、抓分数到现在关注全面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分数不再是老师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对老师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在对老师的评价体系中,学生学习成绩只占30%,班级管理、学生活动等占到70%。教育理念的变化,使高中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现在的高中教育,除了开设常规课程以外,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置丰富多样的活动竞赛,如体育节、元旦晚会、演讲比赛、百日誓师、成人礼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打造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各校的资源优势,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

办学水平软硬件全面提升,走向优质教育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仍处于文化生活和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

当时省重点中学襄阳四中、襄阳五中的办学条件也很薄弱,老师备课就是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参,要想得到更多的教学辅助资料,只能去外面订少量资料,回来之后刻钢板印发给学生;教学也只能通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进行,老师们经常自制挂图等教具;试卷批改以英语学科为例,大量的选择题需要老师们一个个批改……

不仅教学手段简陋,由于当时师资力量有限,教师待遇不高,导致优秀老师流失,所以尽管恢复了高考,高中教育资源的短缺使很多人仍然上不了大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此后,教育优先发展写入了每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延续着这一重要的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迎来发展史上的最好时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投入的增加,襄阳高中学校班级和实验室的教学设备得到更新,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PPT教学再到电子化投影教学;“三通”网络工程接入校园,新科技投影、做课件、阅卷、备课、听课、学习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电子化试卷批改大大提高了批改试卷的效率和准确率,看得见的硬件提升使高中教育发展越来越好。

襄阳教育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软件的教师队伍的素质也不断提升,对教师的培训模式逐渐形成“襄阳特色”——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充分利用每所学校的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普及性和广泛性;以集中培训为支撑,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覆盖面达到专任教师的70%,全部实现免费培训;以国内高校培训和境外培训为引领,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办襄阳教育干部培训班,先后培训900余人,组织境外培训35人次,扩大了襄阳教师队伍的国际视野。

软硬件的提升使襄阳高中教育走向优质教育。襄阳市省、市级示范高中达到26所(其中省级示范高中6所),占高中学校的59%,在校生占高中学生总数的87%,成为支撑优质高中教育的中流砥柱。襄阳四中、襄阳五中等一批学校进入全省、全国先进行列。襄阳在反映一个地区基础教育综合实力的高考中连获佳绩,成为湖北省高考强市,上省线率、本科上线率、一类大学上线率和高分率等多项重要指标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高中教育已成为襄阳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40年来,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中国的各行各业,高中教育也从精英教育逐渐向普及阶段发展,使每个家庭受益,襄阳高中教育站在新的起点,正向着新的目标,朝着更优质的教育不断前进。

编辑:陈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