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葛蔓茹,襄阳市园林管理局总工程师。

【人物故事】
□见习记者龚良杰 卓嘉 实习生杨思琦
改革开放40年来,襄阳城市公园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襄阳中心城区的公园从人民广场这“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巨大改变,服务功能从“单一”到“多样”,服务品质也大大提升。一座座公园见证了襄阳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更承载了一代代襄阳市民的美好回忆。
如今,紫贞公园、月亮湾公园、岘山文化广场等越来越多的主题公园、广场以及游园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襄阳人在“家门口”就可以逛公园,进行休闲、娱乐等活动,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
从购票入园到免费开放
位于襄阳市樊城区的人民公园始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11万多平方米,集公园和广场于一体,现代与古典相结合,是襄阳市标志性的公园景观,也是全市历史最悠久的公园之一,承载了襄阳几代人的记忆。
从1952年建园至今,人民公园一直备受襄阳市民的青睐,是市民休憩和公共文化娱乐休闲的好地方。如今的人民公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树木成林,浓绿成荫,四季宜人,彰显出现代化城市公园的景观特色。
人民公园就像一块“活化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襄阳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人民公园的建设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不仅彰显了建筑学、造园学、植物学、水利学的博大精深,更是襄阳市优秀历史名园的典型代表和文化瑰宝。
改革开放前,襄阳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很少,每到节假日,很多市民都会到人民公园游玩,公园常常人山人海,很难感受逛公园的悠闲自在。改革开放后,人民公园作为襄阳最早的一座公园,仍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襄阳人气最旺的地方。
那时的公园是要购票入园的,逛公园需要购买一块钱的门票,尽管襄阳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一块钱的公园门票算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却依然有很多市民来这里游玩,公园内经常充满欢声笑语,人气很旺。
50岁的梁隋文是人民公园盛景园林养护公司的经理,也是人民公园管理处的老职工,谈起与自己相伴半个世纪的人民公园,梁隋文的言语间充满了深情。
“1989年,21岁的我进入人民公园工作,一干就是29年。我小时候经常在人民公园玩,童年时光基本上都是在公园内度过的,而现在我成了人民公园的一名建设者。”梁隋文对记者说道。这些年里,梁隋文见证了人民公园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变化。如今的人民公园已成为一个具有改善城市环境、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园林专业单位。
伴随着改革开放,襄阳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也不断增多。城市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每座公园都独具特色。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2000年,人民公园正式由封闭式管理转换为开放式管理,襄阳所有公园都开始对市民免费开放,逛公园如今已成为襄阳人的日常活动之一。
服务功能从“单一”到“多样”
人民公园刚建成时是一块荒地,基本上是一个襄阳城外的坟场。当时公园主要是以苗圃和生产为主,没有设施,就是种树。至于绿化方面,当时谈不上,只是为了供应城市的行道树,为城市绿化做配套设施。
改革开放后,襄阳市人民政府先后于1985年、1997年、2000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公园进行了三次大型基础设施改造。
梁隋文介绍,1985年人民公园进行了一次初步的大改造,对园区的娱乐项目和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一方面,在园内建成了儿童滑冰场等游乐设施,当时进公园要买票,公园内的游乐设施自然也是要收费。“虽然收费,可游玩的孩子还是非常多。”另一方面,人民公园将以前的泥巴路修建成了柏油路,同时进行了功能分区,分成娱乐区和生产区。生产区是以平地花卉和苗圃为主,娱乐区有儿童玩具、溜冰场、小型的旋转木马等游玩项目。
随着改革开放,人民公园又进行了两次改造。
1997年进行的第二次改造主要是把广场从人民公园划分出去,形成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两个管理部门,将广场赋予更多商展的性质,用于举办大型的展览和群众文体活动。
2000年进行的改造使人民公园由一个经营性质的公园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公益事业单位,对公园和广场进行了提档升级,形成了现在的公园广场的模式。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地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场所,全国的公园都由收费性质改为开放式,襄阳市也取消了公园收费,所以公园全部免费对市民开放。
公园免费开放之后,更多的考虑是为市民提供游乐场所,而不是考虑经济方面。同时,因为以前都是相对封闭式的管理,开放之后人员流动性大,这对公园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
“2000年以前,人民公园每年都会在园区举办灯展和花展,基本上是襄阳市春节期间最盛大的一个活动。展会由人民公园和其他的相关部门联合举办,已成功举办了5、6次。当时在人民公园举办的灯展,基本上是人山人海,各个地方,包括县市区都过来看。”梁隋文回忆道。
随着2000年公园的免费开放,人民公园便成了市民平时的休闲娱乐场所,经常有市民在公园内健身,甚至一些大型的公益性惠民演出也在这里举办,每年至少举办20场。
人民公园通过不断地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园区植物景观、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真正成了襄阳这座城市的“客厅花园”,成了深受市民亲睐的文化娱乐休闲场所。
建园理念从“综合性公园”到“主题公园”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襄阳的城市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建成。
据襄阳市园林局总工程师葛蔓茹介绍,随着襄阳市经济建设的发展,襄阳已具有大规模兴建公园的经济力量,公园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发展阶段是从21世纪开始,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襄阳新建改造了很多公园。“像月亮湾公园,是在过去原有的基础上,根据滨江环境建成了月亮湾湿地公园。还有一些文化公园,如习家池、米公祠等以文化为背景的公园。”
以月亮湾公园为例,公园位于襄阳市樊城区,背靠汉江大堤依江而建,汉江三桥横跨而过,东西长近3000米,南北宽800米,占地110公顷,因形状酷似月牙而得此名。
月亮湾公园刚建成开放的时候,配套设施建设非常简陋,公园大门是手动的铁制大门,路面也只有主景区的部分地段为水泥硬化路面。一到下雨天,园区到处都是泥泞泽国,游客很难在这里找到一个合适的游玩地点。园区由于是河滩地,绿植多为本地落叶树种且基本是粗放型管理,园内游乐项目相对单一,不能满足各年龄层次游客的游玩需求。
直到1997年5月,公园才引进了全市第一家大型的跑马场和大型游乐设备摩天轮。当时的月亮湾公园主要凭借得天独厚的原始生态环境支撑着公园的生存;1999年公园完成了主景区的道路硬化,加快了苗圃和花圃基地的规范化建设;随着时间推移,月亮湾公园的设备显得老化和陈旧,造成游客量逐年递减,加之公园建设缺少投入,公园的经济和发展陷入低谷。
2013年8月,公园开始增加投入、加强建设,逐步打造成一座具有湿地性质的集城市休闲、自然游憩、生态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性综合公园。
现如今,园内植被品种两百多种,水鸟种类繁多,自然景观优美。公园半城市化半湿地化的定位,不仅是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体现,也是尊重自然、还原历史痕迹的体现。公园从东往西分为生态湿地区、休闲娱乐区、公园景观展示区等三大区,不仅展现了月亮湾湿地作为“城市之肾”的功能,把具有襄阳地域性特征的植物景观充分展现出来;同时,充分给予游客与大自然接触的空间和条件,让市民回归到纯真质朴的原生态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