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王化容,襄阳日报社高级编辑。
朱义德,襄阳日报社退休干部。
房士杰,襄阳日报社退休干部。
李长海,襄阳日报社原摄影部主任。
【人物故事】
□见习记者卓嘉 韩旭 龚良杰 实习生杨思琦
报纸又称为新闻纸,作为传播的媒介之一,它真切地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忠诚地记录了现实生活,鲜活地体现着时代精神,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襄阳日报》(原《襄樊日报》,于2010年12月9日改名为《襄阳日报》)是中共湖北省襄阳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9月10日。1994年,襄阳日报社又创办了《襄阳晚报》。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襄阳日报》和《襄阳晚报》这两份报纸,经历了一次次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传播手段和接收终端的多样化,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有了更多选择。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汉江网是经湖北省委宣传部批准建立的湖北省重点新闻网站,由襄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襄阳日报社承办。汉江网独家拥有《襄阳日报》《襄阳晚报》的互联网版权,是襄阳市惟一具有在网上对外发布新闻资格的综合性门户网站。
汉江网联合文旅事业部自2018年7月以来,在《襄阳晚报》推出《弄潮四十年改革开放襄阳说》大型融媒体报道,通过邀请襄阳市民、行业专家一起重温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生的重大变化,讲述身边故事,从地域的视角,围绕经济、教育、民生、环境等各方面,记录襄阳在锐意进取的岁月洪流里发生的精彩篇章。
作为本次融媒体报道的收官报道,让我们一起回顾襄阳日报社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中发生的变化。
纸笔书写光荣与梦想
新闻工作者在中国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古代有抄案、探子之类的职业,如今有记者、编辑、美工之类的人群。新闻工作者也有很多类型,历史上有像梁启超先生这样政治家型的新闻工作者,也有如鲁迅般斗士型的新闻工作者。一个个鲜活的新闻工作者记录了历史,历史也记录了他们。
王化容是襄阳日报社的高级编辑,1968年从地委宣传部调到襄阳日报社,如今已经在报社走过50个年头了。谈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襄阳日报社的变化,王化容认为自己既是参与者,更是见证人,改革开放给报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记者外出采访主要通过步行或者骑单车,区县之间可能还有汽车坐,但是在县区内,就只能通过步行。据王化容回忆,当时报社资源有限,只有一两部公用自行车,所以外出采访基本都靠步行,当时人们将两条腿走路戏称为“11路车”。
曾经有一次,王化容为了核实棉花厂失火的详细情况,骑自行车骑了几十里路,去找当事人采访,尽管路途遥远,王化容仍然为了了解事实真相,克服一切出行的不方便找到当事人采访。
不仅采访出行十分不便,当时报社的办公条件也很简陋。1949年创刊时,报社的位置在现在办公地点对面的小平房,当时的印刷厂位于现在报社院内,没有楼房,只有一座庙,在庙内生产。当时的办公室天花板不像现在这样牢固。王化容有一次在办公室办公时,天花板突然掉下来一块,砸中桌上的办公用品,幸好没有伤到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化容仍觉得历历在目。
尽管外部条件很差,《襄阳日报》人怀揣新闻理想,满怀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用一支笔、一张纸,书写了一篇篇岁月的华章。老一辈新闻人的这种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正是那个年代报业人工作精神的体现。
技术进步彻底改变了报纸采编
早期传统的报纸采编流程中,采编人员使用笔和纸进行稿件的编写和修改,之后通过编排铅字进行印刷。传统的铅字印刷能耗大、污染大、效率低,而且铸字用的材料昂贵。
据襄阳日报社退休干部房士杰介绍,铅字印刷过程繁琐,最怕出现换稿换字的情况,一旦出现,整个版面的排版就需要重新调整,辛辛苦苦排好的字要换非常麻烦。铅字印刷全部依靠人工排版,而新闻是不允许出现错误的,尤其是涉及政治的内容,例如当时毛主席的话,更要仔细再仔细,一个字都不能错,这就要求排版印刷的人员不仅要具有很高的政治敏感性,更要避免一切可能的排版印刷错误。
同是襄阳日报社的退休干部,朱义德退休前一直在印刷厂工作。据朱义德介绍,那时候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以印刷中小学课本为例,每年春节前和九月份之前,是印刷教科书的旺季,为了保证学生开学时用上课本,工人们克服一切困难按时送书,最多的时候一天要送四五车书到新华书店。当时送一车书报酬只有两毛钱,工人们仍然非常努力地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报社逐渐淘汰铅字印刷,开始了激光照排。
经过这一次变革,报纸出版从“铅与火的时代”开始步入“光与电的时代”。这一次技术的变革,在报纸采编流程的版面编排和版面印刷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报纸的编排和印刷效率大大提高,能耗也大大降低。如果没有这一次的技术变革,很难想象报纸能承载如此大量的信息,并且更新的速度大大提高。到1993年,全国有99%以上的报社采用了国产的激光照排系统。
激光照排所用到的稿件和图片,都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后才能使用计算机编排。而传统的工作方式是记者、编辑在稿纸上手写稿件,并在稿纸上修改稿件,最后再由专人负责录入计算机。
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逐步普及,借助计算机编写稿件成为现实,一方面省了录入的环节,另一方面避免了人工稿件录入可能产生的错误。2000年之后,国内各报社陆续开始采用计算机采编系统,采编人员通过使用计算机采编系统对稿件进行编写和修改。
通过这一次技术革新,不仅逐渐减少了稿纸的使用,还大大提高了报纸稿件编写、修改的效率。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不仅将报纸的印刷方式由“铅与火”发展到“光与电”,同时改变了新闻的传稿和收讯方式。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新闻传收稿的速度非常慢,近处的新闻稿件通常靠骑自行车或走路送来,远处就只能通过发信将稿件寄来,一篇从保康来的稿子要花费六七天才能送到,新闻早已变旧闻。那时候为了接收新华社的稿子,每个报社都有一部收音机,每天九点多的时候,新华社用收讯广播开始播新闻,每一句话念三遍,这边在收音机旁安排一个抄讯的老同志,一个字、一个字地记,有时候害怕记不清楚,还要跟省里对稿子,经常一熬就熬到凌晨一两点。
现在新闻的收稿和传稿非常便捷,互联网使信息传播非常迅速,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传播,节省了很多采编的时间,大大提高了传收效率。
融合转型让报纸焕发生机
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报纸、广播、电视是传播新闻的主要媒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应运而生很多新兴的媒体形式,如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对报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襄阳日报》坚持改革,不断创新,坚持做围绕中心工作的系列报道和“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特色。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襄阳日报社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改变现有的媒体形式,走融媒体之路。
据襄阳日报社原摄影部主任李长海介绍,以前那个年代对摄影记者的要求非常高,为了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要考虑补光、取景等各种问题。当时还是胶片的时代,如果摄影技术不过关,就会影响到最后的成片效果。当时也没有无人机,如果想要拍一张空中摄影照片,还要去请空军帮忙,而现在,无人机的出现,使得航拍容易很多。
“过去报纸就是文字加图片,现在报社的记者不仅要会写文章、拍图片,还要能够拍视频、出直播、制作H5……”襄阳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严俊杰表示:“一个印在报纸上的二维码,用手机扫码就能观看视频、读报纸,全媒体报道形式和融媒体呈现方式让传统纸媒人不仅能力得到提升,报纸也更加好看了。”
自2014年中央出台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全国各地媒体都在积极行动,而以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为代表的央媒先行一步。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党委敏锐地认识到这一机遇,提出全媒体采编平台“中央厨房”立项,并获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今年4月,该集团“中央厨房”正式建成运营,走在湖北市州报前列;9月,又成功与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联姻,在北京签订框架合作协议,确定接入“全国党媒公共服务平台”等5个重点合作项目,并在襄阳举行“汉江融媒体工作室”揭牌仪式,成为全国首家融入国家级传播平台的地市级党报。
现在,襄阳日报的全媒体报道已成为常态。随着媒体融合的持续推进,重大主题会前、会中、会后全方位策划,报、网、端、新媒体联动,挂图作战成为常态,唱响了服务中心的主旋律。2016年12月起,集团所有记者转型为全媒体记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借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抓住“融合”“转型”两个牛鼻子,先后从体制机制、新闻宣传、媒体融合、产业经营等方面全面实施改革创新,在全国报业发展持续下行的情况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成为全国首批进驻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的地市级党媒,获评传媒中国“十大创新力地市党报”称号,媒体融合作品入选全国报业十九大融合报道优秀作品十强。此外,投资3亿元的襄阳数据融媒产业基地和汉江绿色印刷产业园工程稳步推进,人民日报襄阳分印点已于11月1日开印,“135”产业工程也圆满完成,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