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制度保障 落实减负增效——五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2019-12-04 09:20:46 来源:襄阳日报

本报评论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基层工作之复杂、烦琐。以往,各种流于形式的评比、层层加码的检查等,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消磨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给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带来了阻力、障碍。靠什么来扫除这些阻力和障碍?当然要靠制度。只有不断强化制度保障,用制度来体现对基层的重视、关心、支持,推动各项减负增效措施落实落地,才能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上,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中展现出执行力、创造力。

为落实基层减负,市委、市政府聚焦精简文件简报、压缩会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改进调查研究、完善问责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制度、措施。这些制度、措施,瞄准的都是基层干部的痛点,可操作性强,有力彰显了为基层减负的决心,极大提振了基层干部崇尚实干、敢于担当、狠抓落实的精气神。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仔细对照、严格执行有关减负的各种制度、规定,并自觉围绕提高服务能力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基层负担进一步减轻、服务群众的时间进一步增多。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饱受基层诟病,防止其回潮反弹,对于优化作风、落实减负增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上多管齐下,坚决防止用形式主义的做法来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尤其是上级部门要勇于担当,带头转变工作作风,依靠严格执行制度来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滋生土壤,并做到严管和厚爱相结合,主动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进而把减负抓具体、抓深入、抓彻底,让基层干部感到在生活上受帮助被爱护、在事业上有干劲有奔头。

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懈。广大基层干部要把基层减负当作更好干事创业的契机,将全部的心思、精力、智慧用在闯关夺隘推进改革上,用在热情服务群众上,用在提升个人的能力素质上。

同时,各级各部门必须全力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充分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作用,并全力破解“信息孤岛”问题,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更好地帮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干实事、做好事。

编辑:蒋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