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周钰婷
近日,一则关于长江白鲟的消息被证实——长江白鲟已于2005-2010年间灭绝。
作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代鱼类之一,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是长江中食物链的顶端。长江白鲟的灭绝,再次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态保护敲响警钟。
实际上,长江白鲟灭绝并不是近年来的生物灭绝个例。美国夏威夷金顶树娲死亡,澳大利亚珊瑚裸尾鼠灭绝,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犀牛区域性灭绝,巴哈马五子雀消逝于世……据统计,1600年前至今,748种动物灭绝,4314种动物变成濒危级,2851种动物变成极度濒危级。前期粗线条发展,把人类自己推向了发展的另一深渊。
目前,无法准确找到长江白鲟灭绝的原因,为下一步长江生态保护出了难题。对症下药地解决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未来发展思考的重中之重。
面对过去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无鱼”等级。在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襄阳城区段宣布禁渔十年后,长江也要实行十年禁渔计划,希望通过十年的休养生息,还给人们一个更加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长江。
除“禁渔计划”外,更多国家发展战略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退耕还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垃圾分类等,从国家层次到人民群众,都在为更美好的未来做努力。
国际社会的生态保护案例也有值得借鉴的。如新加坡禁止进口、销售、制造口香糖,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澳大利亚国家公园与野生动物法立文……总结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经验,借鉴国际社会好的环保措施,将生态环境保护贯彻到生活点滴。
面对生态环境保护,我们是关注者,是参与者,更是将其落实到生活中的执行者。
首先,我们要理解并遵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作为人民群众,国家的每一项决定,都是经过很多人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我们不理解时,需要遵守相关规定。然后通过相关部门的解读、电视宣传等途径,了解相关政策的初衷,带领身边人将相关政策融入生活。作为受相关政策影响的人们,如“禁渔”会影响捕鱼人的生存生活,我们要相信国家和政府会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背道而驰。
其次,我们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如当“禁渔”政策来临时,很多普通民众便会关心我们的基本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各种食用鱼的价格是否会上涨等问题。民生部门应及时对民众关注的问题给予准确、正确的解答,消除群众的疑虑。如“垃圾分类”实施之初,很多媒体提供垃圾分类小技巧之类的宣传,帮助人们逐渐接受并知晓相关政策的目的,政策的推广和落实便会循序渐进。
当长江白鲟仅活在1994年的邮票上时,警钟再次敲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动动双手,还属于我们自己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