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李琦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这句老俗话充分说明了居家过日子就必须要学会精打细算,对脱贫攻坚亦是如此。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决战区,到了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刻。如何打赢这场硬仗,就要靠我们一线的党员干部下一番“绣花”功夫,发挥关键作用,对工作“精打细算”。
“精”是精准,即精准扶贫。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在贵州又讲了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做到精准,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到600多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这一数据背后正是由于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在决胜脱贫攻坚关键年,进一步精准施策,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解决,才能打造脱贫精品、提高脱贫质量。
“打”是打气,即加油鼓劲。加油鼓劲的对象主要是两类人,一是帮扶对象。扶贫先扶智,只有自身认识到穷困的根源,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脱贫。针对”等靠要”“慵懒散”思想的贫困户,党员干部要不厌其烦的做思想工作,让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完成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化。另一类是扶贫干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胜利在望,但今年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我们要坚定信心,一往无前。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用心干、向前干,万不可松劲泄气。“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是全党上下共同决心的宣示。“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紧要关头,越要满怀信心、全力冲刺,越是到关键时刻,越要坚定决心、死战到底。
“细”是细微,即深入细致。造成深度贫困的原因是多样的,要深入分析深度贫困的成因,才能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办法。扶贫工作会面临很多栉风沐雨,越是如此,越要深入细致的入户调研,走出办公室,走向田间地头,用“泥腿子”“红膀子”“汗珠子”拉近和群众的距离,“拉家常”听百姓“诉衷情”。要矢志不渝把脱贫攻坚当作事业来做,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听党话、跟党走。相比日常工作,脱贫攻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仅凭三分热度就能搞定,想要“一口气吃个胖子”是不可能的。需要端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用信心、恒心、耐心为民做事。从小事着眼,细处入手,形成凡事“三思而后行”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样,即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遇到点多、线长、面广,“剪不断理还乱”的棘手问题,也会快速厘清思路,以“快刀斩乱麻”方法妥善处理。只有深入细致搞工作,才能遇事不怕事,有事敢干事,做事能扛事。
“算”是核算,即算算账本。核算就是要算账本,要当好脱贫攻坚“活算盘”,既要细算脱贫账、又要明算民生账,既要清算整改账、又要实算生态账。对标“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对好作战图、责任书,查看“成绩单”“完成数”。既不降低标准,也不调高胃口,算清负债,找出差距,补足差额,还好欠账,算出经得起时间印证、历史检验和群众满意的脱贫“细账”。要继续从思想上、作风上转变,加强作风建设,弘扬严和实的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将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要求落到实处,如此,方不辜负自己的“良心账”。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只有“精打细算”才能为人民谋福祉。我们要拼尽全力背水一战,坚持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决战担当,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民生情怀;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坚定意志,坚决夺取决战之年的根本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