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周钰婷
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时,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文联主席陈衍强发表的诗歌《仰望天空》,涉嫌侮辱遭受疫情折磨的湖北同胞,引起网友猛烈批评。
习近平总书记谈文艺社科工作时曾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工作。”广大文艺社科工作者,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诗歌《仰望天空》不顾手足情深、不顾防控大局,背离了文艺创作的初衷,必将受到人民群众的唾弃。
当前,我国正面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优秀文艺作品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能够鼓舞斗志、振奋人心,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潜在力量。
疫情防控时期的优秀文艺作品,体现国家和人民的意志,挖掘抗击疫情中的不屈精神、大爱情怀和无私奉献的勇气,提振民众抗击疫情的决心。这一时期的优秀文艺作品,多以文学、美术、书法、音乐等形式,其一是对现实发生的故事进行记录,如素描作品《钟南山》《李兰娟》,致敬医护人员的音乐作品《妈妈》等,记录了白衣战士一线拼搏的战斗史。其二是以自我视角讲述平凡故事,达到共鸣,如诗歌作品《武汉之殇》,便是作者讲述各个时期自己眼中的武汉,和疫情中的武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武汉深切的祝福;如朗诵作品《我是湖北人》,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等朗诵技巧,将疫情中心湖北人的心情娓娓道来。其三是站在大格局角度,鼓励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如文艺界推出的主题MV《坚信爱会赢》,以及各省市为声援湖北创作的抗疫歌曲,充分体现了各地团结一心抗疫情的决心。以“艺”抗“疫”,已成为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优秀的抗疫文艺作品,为一线战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文艺作品具有潜在力量,我们更需要合理运用文艺作品精神能量。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文艺作品的同时,要注意,“质”是关键,不能以“量”取胜。泛滥无质的文艺作品,只能造成群众的审美疲劳和选择困难。无情感、无实质的口号式作品,是目前创作整体需要突破的瓶颈。正如2月3日召开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努力反映全国人民防疫抗疫的成就,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
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激发文艺作品的潜在力量,让疫情后方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战斗在一线的“逆行者”们一同奋斗,赢取战斗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