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项目工作抓得怎么样,不光要看数量多不多、体量大不大、进度快不快,还要看质量好不好、结构优不优。开展项目建设,各级务必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切实把项目建设与作风建设“攻坚年”结合起来,以高效率赢得快速度、以高效能换来高质量,切实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既要强信心,更要增韧劲。抓投资、建项目尤其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和铁杵磨针的韧劲,特别是在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世界经济下行风险逐步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的情况下,要更加注意做到这两点。当前,复工、复产、复市还有很多难点、堵点;争取投资促进制造业满负荷生产,回补、升级实物消费及服务消费,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各级要切实把自己的事办好。比如说当前正在开展的“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包保单位和驻企干部要拿出相当精力、保持足够韧劲,让帮扶具体化、清单化,真正帮到点子上、关键处。同时要看到,产业培育非一日之功,引进建设项目也不可能一拍即合,关键还是要有信心和韧劲,一旦准确掌握客商投资偏向和项目布局意向,要经常性沟通、不间断联系,做到项目一天不签约、不落户、不开工、不投产,跟进工作就一天不放松。
既要见事早,更要行动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面。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既要见事早,还要行动快,决不能四平八稳、拖沓应付。对已签约项目,要及时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尽快投资落户;对已开工项目,要集中力量全速推进,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见效;对进展慢的项目,要沉下去解决问题,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
既要出实招,更要用新招。各地各部门要真正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办、当成全局的大事办,将竭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战胜疫情、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信心和预期。要继续坚持领导包保制、项目秘书制、工业“零审批”、“千企登云”以及疫情期间为企业服务的好做法、好经验,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将疫情期间的战时作风转化为平时服务企业和市场主体的作风,战时速度转化为平时对接建设项目的速度,战时服务机制转化为发展长效机制,贯穿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总之,各级要把改革创新融入工作,以法治的方式保障市场行为,以战时的作风服务市场主体,着力打造公平有序、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