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罗成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全力护好“粮袋子”确保民生服务不断档,是稳定人心的重要举措,也是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一环。随着疫情的发展,部分国家出台限制粮食出口政策,引发了社会上对粮食短缺、价格上涨的担忧,部分地区市场上出现一些消费者抢购大米、食用油的现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水稻、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产量处于全球前列,特别是水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粮食自给率高达98%,供应十分充足,广大群众大可不必多虑,稳住粮袋子,中国有底气。
中国有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我国粮食库存分为储备库存和商品库存两大部分,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了省、市和县三级地方政府储备,形成了以中央储备为主导、省级储备为支撑、市县和企业及社会储备为基础的现代粮食储备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市场稳定器和保供压舱石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目前稻谷、小麦的库存量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市场消费需求,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中国有丰富的助农惠农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期间专门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要求各地“在严格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各地迅速落实,从金融贷款、农机保障、农技下乡、农业物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纷纷出台政策,形成了“产—供—销”一揽子助农惠农体系,近期各地的“县长带货”,通过直播的方式,解决了多地农产品积压的难题,切切实实为恢复农业生产起到了示范作用,正是这些措施的有力实施,春耕生产有条不紊,将疫情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预计今年的粮食产量不会较往年有明显下降。
中国有先进的农业成产技术。“粮袋子”的稳定,离不开“藏粮于技”的科技支撑,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动作用,目前具备世界领先的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在良种培育方面,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代表的杂交系列,对我国三大主粮的高产丰收,发挥了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大力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化水平大幅提升,对于提升粮食作物产量,提升农作物价值发挥了显著作用,正是这些科技支撑,为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夯实了基本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