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创举,让机关党员在 基层沉得更深更实

2020-04-27 11:10:31 来源:汉江网

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蔡金海

伟大的抗疫斗争,展示了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磅礴力量,涌现出同心同气的壮阔画面。在这场战疫中,机关党员下沉到村和社区,服务基层党组织安排,与社区干部、网格员共同战疫,干出了实绩,得到了锻炼,也受到了群众的赞许认可。

疫情是一场危机。但只要运转得当,可以化危为机。战疫的实践,正是强化和深化基层党建的重大机遇。这种机遇体现在:

一是党的威信增强。危急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英明决策,给了全党全国人民“定盘星”;各级党组织迅速动员、广大党员战斗在一线,以实际行动让群众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温暖。大疫之中,当要求居民宅在家中时,社会大局稳定,秩序井然。

二是党员受教育。下沉社区,让机关单位的党员体会了社区干部、网格员的辛苦与不易,是最好的群众观念教育;门岗值守、巡查防控,促进党员的言行更自觉严谨,是最好的实践锻炼;送菜上楼、嘘寒问暖,沟通了与居民的感情。机关党员到基层,群众得实惠,党员受教育,关系更融洽。

三是工作有基础。党员“双报到”、下沉社区开展工作,任务分派、考核、督导办法,已经有了工作基础。基层组织在统筹辖区党组织力量、党员活动方面,主动探索,形成了不少实用有效的工作方法。机关党员初步切入基层工作,掌握了基层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服务基层的自觉正在形成。

四是改进有必要。在基层组织中,在群众中,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工作切入点、展开面、深入度,力量楔入角度、时机都值得探索与实践。力量统合机制、调度方法,资源调动办法,也是新的课题。当前,机关党建普遍要规范、深入一些。发挥机关党员的优势作用,让他们在社区党员管理、教育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社会治理中的发挥骨干支撑作用,大有可为。

深化机关党员下沉社区、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亮旗。“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组织要坚定地亮出旗帜,有力地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在社会治理、建设的具体工作中,我们应该坚定一种共识:在基层工作中,党的建设是优先于其他一切工作的重心。要坚定党务工作的自信,旗帜先明地把党务摆在领头等地位。抗疫的实践证明,只要坚决地亮出党组织的旗帜,迅速、充分地组织发动,就能一呼百应、凝聚人心和力量。

第二,聚力。党员是社会力量中的先进分子,是我们事业的宝贵财富和中坚力量。要发挥党员以一当百的先进模范作用。将社区居民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就是社会治理力量的“富矿”。在组织社区党员的实践中,已经探索和实施了流动党员管理等手段,党员“双报到”机制,让党员明确了在社会中的党员责任,这个重大的创举,打开了党的建设与社会治理在基层的联通之门,开创了基层党建新格局。抗疫的实践证明,完全可以大胆探索,用全新的方式,让社会细胞中的党员成为一支社区党组织可以依靠的中坚队伍。

第三,深化。在党员报到和服务的基础上,要继续深化党员下沉。在工作内容上,从简单的日常事务服务,向社会治理深化;在工作对象上,从普通居民扩大到各种社会力量;在工作机制上,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引导转变;在工作要求上,要从短期目标向长期目标推进。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安排社区党员参与。一是工作扩面,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城市管理,环境卫生等等,社区党员都可以参与。二是注重实践。让党员用自身的行动,带动更多人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三是务求实效。社会治理要用足够的耐心,搭建好社会治理和建设的一砖一瓦。

第四,创新。创新无止境。党员下沉基层,具有很好的创新基础,有丰富的创新“生长点”和“接口”。一是化危为机。抗疫实践表明,党的组织性,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党员的自觉性和奉献意识,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当前的疫情是一次大的危机,也是考验党组织、检验党员的战场。顺应变化,创新方法,化危为机,将有可能实现一次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双重跃升。二是借鉴吸收。创新履职尽责方式,扩展无职党员、流动党员管理内容,将住地社区的党员纳入社区组织联系中。党组织开展社会治理工作,可以广泛借鉴有益的方式方法,提高组织动员能力。例如人大代表履职制度、政协委员的履职方法、律师公益诉讼职责的办法、志愿者服务公益组织的动员方法。三是改进方法。要打通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各个方面的管道,以党建引导社会治理工作,党组织、党员、机制共同发力。要大力提升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组织现代化,将基层的组织结构由线状升级为网络。方法现代化。党员组织、管理、服务的方法和手段要创新,大胆使用科技手段。要实现双向反馈,以党的领导实现社会治理,以社会治理的实践和创新促进党的建设。四是强化基础。社会治理的细胞在社区、基层,要下决心强化基层战斗力。以党员下沉社区等方式,投入更多的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社区共建。加强社会治理投入,重点保障基层组织人员和工作需要。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