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陈路
4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强调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当前,中央提出了“六稳”“六保”工作要求,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改革延缓的担忧,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保增长、保民生,改革的事可能不会那么紧迫。这次中央深化改革会议旗帜鲜明的指出,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这一论述为改革急缓的争论“一锤定音”,也会我们做好下一步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六稳”“六保”不能成为阻挡改革的借口,而是要为地方发展稳定赢得主动先机,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压舱石。深化改革不是盲目改革,是要对改革的风险与挑战进行科学评估,坚持底线思维,稳字当头,进字为要,最终通过改革使创新出活力,向发展要动力,努力争取改革的最好结果。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疫情防控任务趋重的不利影响下,推进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困难越大,这时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全球面临的经济大衰退,甚至大箫条世所罕见,而中国抗击疫情取得的显著成效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我们的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彰显,这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并不断深化改革的现实根基。但在这次大考中也暴露出我们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的一些不足和短板,这为我们坚定推进改革,弥补不足找准了切入点。对地方而言,当务之急是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持续优化和改善营商环境。把改革的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改革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融资和社会交易成本,着力帮扶企业渡过难关,提高企业发展能力。要构建新的基层治理模式。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这次疫情大考充分表明传统的社会单一管理模式已不能很好适应基层多元化社会需求,要积极推动建立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引进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逐步提高基层善治水平。要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应急管理能力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特别是在这次疫情期间,暴露出地方公共卫生系统突出短板,部分应急处置机构职能定位不清、改革滞后,应急意识薄弱,迫切需要采取坚定的改革举措,紧盯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目标为导向进行突破性变革,实现应急防控效能的显著提升。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改革史,改革就是要破旧立新,40多年改革开放得出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必须处理好破与立、发展活力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越是在困难面前,我们越是要蹄疾步稳的推进改革,用改革完善制度,用制度优势对冲各类风险和挑战,切实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