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出击,打好治理电信诈骗的组合拳

2020-05-01 12:10:12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陈路

近日,为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襄阳市将从5月份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防电诈的意识,迅速掀起全社会反电诈的热潮。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依然高发频发,已经成为社会一大公害,特别是近期疫情期间发生了多起涉及医疗物资的电信诈骗案,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电信诈骗一旦得手,涉案金额往往较大,有人被骗倾家荡产,社会危害极大,如2016年山东的“准大学生”徐玉玉还没来得及踏入大学校门,便遭遇了电信诈骗,导致心脏骤停、猝然离世。电信网络犯罪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据公安部披露,2019年,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0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3万人,同比分别上升52.7%、123.3%。尽管国家对电信网络诈骗采取严厉打击手段,但由于调查取证难、技术更新快,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依然使人防不胜防,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根除电信诈骗关键是要坚持和完善综合治理,从而实现标本兼治的社会治理目标。

要完善打击电信诈骗的法治环境。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本低、获益快、取证难、量刑轻,使得电信诈骗成为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犯罪手段而迅猛增长。犯罪手段的花样翻新使得在法治层面打击难度不断增大,很有必要及时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相应的电子证据相关细则,规范侦查、举证活动,消除法律适用的模糊地带和同案异判现象。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适用法律或相关办法,破除各种法律障碍,严惩侵犯个人信息、严格落实实名制并限制办理手机卡、银行卡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司法解释的出台与实施,从法律源头遏制电信诈骗犯罪。努力营造打击电信诈骗的良好法治环境,切实编织一张法治大网,进一步挤压电信诈骗活动的法律空间。

要创新打击电信诈骗的体制机制。由于电信网络犯罪是对被害人进行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而且诈骗犯罪团伙逐渐呈现公司化、集团化管理,作案手段更趋隐蔽,诈骗手法逐步升级。2019年全国公安机关就捣毁境内诈骗窝点5126个。诈骗的手法花样多,犯罪对象不明确,犯罪地点跨区域甚至跨国境,一定程度上存在打击处理和案件侦破后财产损失追回难等困难。电信诈骗罪是典型的跨区域犯罪,这就决定了对其防范打击必然是建立在多方协作基础上的,包括跨境协作和境内协作。应对电信诈骗,防范是打击电信诈骗的关键,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打击电信诈骗的协同机制,制定了涉案账户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机制的相关办法,但还需要让其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和效力。要改变传统打击治理模式,不仅要整合政法机关、银行、运营商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还要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建立警、企、民联动的综合防控体系,从源头管控“信息流”“资金流”,最大限度压缩犯罪滋生蔓延空间。

要加强电信诈骗的源头治理。源头治理是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环节。在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高发地区,从事电信诈骗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人不劳而获和一夜暴富的经历使身边人铤而走险竞相模仿,通过老乡、亲朋间的“传帮带”,以至于出现了一些专业诈骗村和诈骗镇。特别是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电信诈骗分子用诈骗得来的钱财买豪车、购豪宅,以至于带坏了当地社会风气,甚至在当地村民中形成了读书“无用论”的谬论,出现部分青少年辍学从事网络诈骗活动的现象。要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重点人员实施严厉的处罚,在财产罚没、优惠补助、社会诚信方面实施严格的处罚和限制,积极开展电信网络诈骗类型犯罪公开巡回宣判活动,积极营造诚信致富的氛围,形成“诈骗可耻”的共识,彻底扭转社会风气。

打击电信诈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主动出击,真正堵住监管的漏洞、法治的漏洞,让犯罪分子得到严厉的惩罚,扎实箍紧老百姓的钱袋子,只有如此方能让电信诈骗造成的悲剧不会再次重演。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