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常态化势在必行

2020-05-12 14:47:23 来源:汉江时评

汉江网评论员  周钰婷

近日,浙江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专家们针对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进行了一场实验,实验结果令人震惊:某菜品“非公筷”菌落数是“公筷”菌落数的250倍。

实验表明,所有菜品“非公筷”菌落数均高于“公筷”,部分菜品“公筷”菌落数甚至低于用餐前。可见,使用“公筷”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必要之举。

倡导“公筷制”由来已久,推行却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公筷公勺麻烦,且易混淆,为就餐徒添烦恼;二是“公筷制”未形成社会风尚,“特立独行”难免会遭到他人非议,纵使有心也不想为他人评头论足。

疫情期间,“公筷制”再次成为焦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直接传播,即打喷嚏、咳嗽、说话产生的飞沫直接吸入人体;二是气溶胶传播,即飞沫与空气融合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可能导致感染;三是接触传播,即飞沫沉积在物体表面,手接触后再触摸身体其他部位引起感染。就餐期间,可能存在病毒的飞沫易附着在筷子上,通过气溶胶途径,引起交叉感染。而“公筷制”,可大大降低病毒传播概率,减小感染几率。为了生命安全,为了疫情防控,“公筷制”势在必行。

正确认识“公筷制”益处,是推行“公筷”的关键。“公筷”较之“非公筷”百利而无一害。专家指出,使用“公筷”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干净卫生、预防疾病。除新冠肺炎病毒外,多双筷子接触菜品,极易引起胃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使用公筷公勺可以减少共同用餐时对菜品的污染,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二是减少浪费、文明餐饮。当下,“打包”成了就餐新风尚。采用“公筷”,可培养人们定量取食的习惯,剩余菜品污染可能性减小,“打包”便可安心、放心。

正确对待“公筷制”行为,是推行“公筷”的条件。改变就餐方式,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餐后打包、火锅公筷等行为,推行之初也是困难重重。首先,当面对使用公筷的赞赏之举时,我们不能因与大环境“背道而驰”而“另眼相待”。“人言可畏”会阻断新行为新风尚的推进。其次,从自身思想开始转变,将思想付诸行动。就餐时,可在家中事先推行“公筷制”,待养成习惯后,再将这一行为逐渐运用于公共就餐场所。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有利于“公筷制”的推行。

正确引导“公筷制”思想,是推行“公筷”的保障。主流媒体可通过公益广告、小视频等形式,加大对“公筷制”的宣传力度,让“公筷”益处深入人心。公共就餐场所可贴上提示标语、警示漫画等,在详细说明的前提下,为顾客使用“公筷”提供硬件物质。专家、明星可通过自身效应,以身作则,带头使用“公筷”,为使用“公筷”推行助力……让“公筷”习以为常,在思想上“落地生根”。

一个小小的习惯转变,一个大大的健康提升,“公筷”常态化势在必行。


编辑: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