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直播带货“热”尚需“冷”思考

2020-05-18 18:49:42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陈国鹏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几乎一夜之间冰冻了实体企业的线下销售渠道,所有商场门店都关门停业,意外地让直播带货火了起来。于是乎,电商直播成了可匹敌万物的“万金油”,拯救各行各业的“灵丹妙药”。许多市长县长也走进直播间,变身“带货官”,为本地特色农副产品站台打Call,助力脱贫增收和复工复产,取得积极成效,赢得网民一致称赞。

领导干部主动“触电”,运用互联网+思维为民纾困,把复工复产和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是转危为机的治理智慧的生动呈现,这既是疫情防控局面下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之举,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创新担当,值得点赞。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直播带货本质上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或者叫“眼球经济”,要维持热度才能保障经济效益,一旦热度“退潮”,效益也就不再。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各地市长县长作为地方行政“一把手”,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出镜直播带货更多是一种示范效应,而非常态。直播可以“下线”,效益却需时时“在线”,推动直播带货“不打烊”,尤需下足绣花功夫。

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模式,“直播带货”的根本在于产品质量,只有立足长远做好品质管理,才能形成口碑、赢得市场。依托政府公信力、媒体宣传造势以及网民新奇心理,领导干部直播“首秀”往往都取得“开门红”,经济效益立竿见影,这就更应该趁热打铁,全力守好产品质量的“生命线”。要及时做好直播分析和体验反馈,加强商务、农业农村、科经等部门协同联动和数据共享,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时精准监测农货销量分布、流向区域、消费人群、产品口碑等要素指标,广泛运用各类新媒体收集反馈消费体验,做好直播后半篇文章。要完善带货产品入围机制,建立负面清单制度,要关口前移加强甄别筛选,确保产品质量可靠、货真价实,坚决规避夸大宣传、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问题和乱象。

当前,受疫情冲击,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既需要政府统筹谋划、创新思维,也需要激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引导群众掌握新模式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曾强调,电商不仅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而且还能助推乡村振兴,大有可为。作为电商脱贫的新模式,“直播带货”前景广阔。要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示范引领,发动群众、引领群众,要充分调动本土能人、企业家、乡贤、返乡大学生等群体积极性,主动培育培训一批基层电商直播带货带头人,引导思想观念新、学习能力强的农民率先掌握直播技能,大胆走进直播间推介土特产品,并与贫困群众建立结对帮扶,带动共同脱贫致富,推动直播带货进村入户形成燎原之势,培育更多“乡村带货官”,更好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我们还应看到,直播带货对交通、仓储物流、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依赖,而这些恰恰是很多乡村的痛点。要打通直播带货“最后一公里”,就需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农村网络覆盖面,建好养好“四好农村路”,合理配置仓储物流点位,努力打通物流、人才、技术等脱贫痛点,同时,积极引进培育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包装推广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电商脱贫和乡村振兴提供充足动能。

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的直播带货,势头火热。如何让直播带货潮“不打烊”,常态长效赋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仍需稳扎稳打、持续发力,下足绣花功夫。


审核:王婷   肖雨蒙  


编辑: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