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应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但是,疾控体系网络不密、功能不强,医防脱节,感染、重症专科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也被暴露出来。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在推动襄阳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是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各级必须坚定奉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要突出预防为主、精准覆盖,加快健全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体系。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疾控系统作为疾病防控的主力军,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切实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疾控中心规范化建设,构建以市县疾控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要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作用,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效协同、无缝衔接。要坚持医防结合、城乡结合、中西医结合、软硬件建设结合,整合全市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等资源,加强相关专科建设和相应设施配备,推动多学科融合、多层级衔接、多环节协同,让服务更优质、预防更精准。
要注重平战结合、医防协同,全面提升疫情处置和医疗保障能力。在这次疫情大考中,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知识盲点,导致有些工作抓得不到位,医疗卫生机构缺乏相关人才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问题是因为备战意识不强、应急准备不足而出现的,要加以解决,就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自觉用战时标准来检验日常工作,尽快补齐其中的短板、弱项。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加快补齐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切实提高应对处置能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加大临床救治、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力度,建立健全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体系,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人才梯队。同时,要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和防疫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要立足快速反应、有效应对,持续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公共卫生事件如同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发现”“早处置”是夺取胜利的关键。各级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当务之急,构建覆盖医疗机构、药店、社区(村)、交通站场、学校、特殊场所的“全哨点”网络,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实现及时准确预警和评估、精准有效预防和处置;大力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构建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的应急指挥体系;不断巩固公共卫生事件部门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态化联动机制,推动监测、排查、预警和防控工作一体化发展,把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防线织得更密更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