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密码”

2020-07-31 11:33:15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李琦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从1949年的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人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凤毛麟角”,到发展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了更好地推进研究生教育,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更多突出贡献,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含金量”。

要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学科设置,分类指导,才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学科优化上要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一是处理好“高与低”的关系,即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关系。根据教育性质不同,发展特点不同和社会需求不同来统筹谋划。二是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即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比例关系。我们进入新时代,知识结构不断变化,传统知识被新兴知识取代或者补充,只有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三是处理好“软与硬”的关系,即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关系。在硕士生教育阶段,在保证基础性、理论性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在博士生教育阶段,应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重视理论性、基础性学科的人才培养。

要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提升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能力和水平,能有效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形成强大磁场和吸附效应,让各路英才汇聚于此。然而,有的导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论文指导不够,关心不够;有的导师偏离育人职责,颠倒“育人”“用人”关系;有的导师缺乏学术自律,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在社会上形成了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因此,强化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学术道德、师德一票否决制”。此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学术交流,吸取各种学术营养,博采众长,拓宽导师专业面,了解科学发展趋势,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能释放更多的人才活力。人才资源重在培养培育,要不断加大力度培育人才,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一是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注重培养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二是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拓宽培养渠道,重点培养一批具备高眼光、大格局、职业化素养的研究生队伍。三是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此外,还要扩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立体式、全程化、多渠道的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编辑:汪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