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小康是建成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2020-09-16 11:55:31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王艺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造福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性大事,还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从一定程度来讲,只有在精神层面实现了小康,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算真正实现。

精神小康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是要加强教育,循循善诱,帮助广大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二是要创作更多精品力作,培育和发展精神文化产业,创造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综观社会发展,不难看出,“精神贫瘠”的根源在于精神文明教育的缺失和核心价值观引导的缺位。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精神文化领域虽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但这些成果还存在光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故接下来要不断完善精神文化产品结构,优化精神文化设施体系,摒弃媚俗低级乐趣。要大力推进全民阅读、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全民健身、全民普法、全民科普等,引导人民群众,增强正向的精神力量,自觉追求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

全面小康建设重点在经济,难点在精神。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其精神文化观念滞后、匮乏、枯燥等问题,已严重制约到全面小康的前进步伐。精神上的“贫困”又滋生了“等、靠、要”等消极思想,间接造成家庭生存能力缺乏,导致贫困代际传递。因此,引导“贫困”群众从骨子里挖掉懒惰“病根”,是精神小康的当务之急。有些地方的精神小康建设非常值得学习,比如利用“村村响”广播、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宣讲团等多种载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惠民政策的知晓率,带“火”基层精神文化活动的同时,群众的精气神也提了起来,从而促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

精神小康是上层建筑,只有物质生活富足了,心中才会充满对精神小康的期待。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为全体人民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在较发达地区,积极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改变精神文化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释放大城市独有得精神文化发展潜力和服务效能,也产生了很多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比如,大力推进精神文化创新机制,健全精神文化需求传导路径,鼓励和吸引人民群众自发自愿的参与到文化创造和文化供给中来。变群众被动接受为人民自主选择,让大家除了能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还能懂艺术、学非遗、组团队、创品牌。从根子上改变其零散的无序状态,形成互联互动、资源共享、城乡结合、学思一体的精神网格。让精神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一样,一茬接着一茬,竞相开放。

精神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从国家层面上看,精神小康助力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精神文化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重在改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提升精神文明。同时,以精神小康助力全面小康建设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文化影响力。同时,增强精神文化力量,亦能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最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实践证明,只有精神小康了,才能实现建设全面小康新局面,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来自内心的精神富足,才能创造和谐、幸福的新中国,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编辑:汪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