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韩一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襄阳市“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从而带动经济稳步增长,提升城市能级。
广开门路,引得来
要进一步探索招才引智的渠道办法,全方位多角度引进襄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紧缺人才。一是突出重点,依托核心载体。龙头企业、高技术企业、医院、高校、福利待遇较好,对人才具有“集聚效应”。要发挥好这些载体的作用,围绕新兴产业、“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格局引进新的龙头企业和高技术企业,扩大、延伸产业链;采取联合项目、协议等方式引进知名学校的博士(硕士)站、学科分院,三甲医院的科室试点等。通过搭建更多平台载体,聚集更多人才。二是真金白银,强化政策扶持。在继续做实“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等招才引智政策的同时,对标洛阳、徐州等同类型标杆城市和沿海地区发达城市,拿出更多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在户口、住房、编制、福利待遇、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同时注重运用政策补贴、减免税收等行政手段,提升招才引智相关平台载体的积极性。三是打造特色,擦亮城市品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要依托文化底蕴讲好“襄阳故事”,充分挖掘襄阳市的“宜居”属性。同时,树立一盘棋思想,把现有星级景区、特色景点统筹起来,逐步形成一个个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的点位,激发联动效应,释放叠加效应,塑造有特点、有风格的“襄阳品牌”,让人没来时心中有印象,来了后愿意留下来。
多想办法,留得住
实事求是的说,襄阳市地处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产业优势、地理优势、城市知名度、支持就业创业的资源要素和城市配套建设、高校资源等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认真现实的同时,要着力补齐短板,尤其是在服务保障等看得见、摸着着、有奔头的方面,更要加大力度,从而促进人才由过去“短期引进”转向“长期使用”和“永远扎根”上来。一是完善配套建设。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医疗、教育产业,提升城市服务水平,提升市民归属感、幸福感,让人才“后顾无忧”。二是打造安全环境。结合平安创建活动强化治安管理,确保社会面治安秩序稳定,从而创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安全感指数。三是营造文明氛围。继续抓好抓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夯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基础,改善城市卫生环境,提升市民素养,让襄阳成为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四是改善交通环境。大力构建内外通畅的双循环交通体系,外循环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强度,对标徐州,大力推进高铁、高速、码头、机场、自贸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巩固襄阳七省通衢的历史地位;内循环方面,高标准规划高质量管控,着眼于未来统筹制定中长期城市规划,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惩戒机制,避免出现今天埋电线、明天修水管,反复施工、围而不建的“马路拉链”和长期停工、荒草丛生的断头路等现象。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产学结合、集中培训、鼓励考试、举办比赛等方式不断提升人才的能力素养,从而为襄阳市谱写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多人才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