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底片 助推襄阳文旅创新发展

2020-11-13 16:45:34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黄喆)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唯有文化才能紧扣城市的脉动,才能肆意张扬城市的个性,才能充分体现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李乐成书记在调研文化和旅游工作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把文旅产业打造成强有力的支柱产业,成为襄阳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要增强保护与开发的自觉性,对历史文化要心存敬畏,细致保护每处文化遗产。要与时俱进,让襄阳文化的新元素、新业态紧跟时代步伐。”

襄阳市于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2800多年的建城史中,留下了众多文化遗迹,凝练了楚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等众多文化,滋养和孕育出诸葛亮、孟浩然、米芾等一大批杰出人物。然而如今这些历史似乎是被束之高阁的摆在书柜最里面的尚未开封的精装书册,安安静静地待在那个角落,装点门面的功能远大于实际效果,甚至连本地人都不能详细具体的了解,更别提“道与外人说”了。

古遗迹保护修缮不到位。滨江地带南船北马的历史风貌成为了历史记忆,反映襄阳商业文明的商业会馆所剩无几、码头文化难见踪影,展示地域文化风貌和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特色的古街区消失殆尽;古城内大量的历史建筑被现代建筑取代,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湮灭。在今年百年难遇的连续暴雨中,东门外的城墙还坍塌了一段。“灿烂文化有说的,历史遗存没看的”成为襄阳文旅发展的软肋。

古景点设计打造不精细。以米公祠为例: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二千多平方米。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景区原汁原味的保留了这些优秀的墨宝,却没有给普通游客提供一个认识、了解、驻足欣赏、获得知识、提高审美,在米公祠多呆一段时间的机会——因为看不懂且没有注释、讲解。除了精于书法的专家、学者、从业者、爱好者外,普通游客只能感觉“这就是传说中米芾的字啊”并没有真正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

古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除了有形的古文化物质载体外,襄阳市还有17类986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翻阅相关网站资料,2009年襄阳市完成全面普查后,仍有近1/2的项目没有载入普查资源库,现登记入册的非遗资源项目有1/4濒临灭绝。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传承的前提下,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利用好这些遗产,并使之造福当代?如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文化元素,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获得商业价值和文化传播发展价值的共赢?需要相关工作部门进行专业的调研与思考。

古文化宣传推介不广泛。经查阅市文体旅游局的网站,从2010至2020年10年的工作计划和要点中,在2013年的工作计划中写到“在‘灵秀湖北’主题品牌带动下,构建襄阳旅游品牌体系,叫响‘天下隆中对、传奇襄阳城’的品牌口号,提升襄阳旅游的影响力。”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襄阳市城市定位的不断更新,襄阳市的旅游品牌变了吗?现在是什么?实现叫响了的目标吗?在全域旅游的发展概念和模式逐渐推广,互联网、自媒体、短视频蓬勃发展传播模式和途径发生巨大变化,游客旅游目的向自发式体验式“慢生活式”转变的今天,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最大效果的宣传推广,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建议:加大措施和力度保护好襄阳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襄阳历史文脉。确立“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的社会共识。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规划,强化城市建设的特色定位。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就“新时代目的地文旅IP的塑造”“文旅产品的体验升级”“文旅品牌的商业创新”“文旅品牌的内容营销”和“城市文创的创新升级”进行专项研讨。

编辑:蒋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