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马静怡)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17次提到了“科技”,特别是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部分,提到“科学、技术”10余次,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等划时代论断。
转眼2020年已进入尾声,回望我市在聚焦高质量发展和“一级两中心”的建设目标指引下,“十三五”期间,我们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产学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53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31家。二是产学研推动产品不断创新。2019年我市举办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汉江流域成果推介会、北欧科技创新企业对接交流会等多场大型对接活动,现场路演项目29个,发布成果1万余项,促成12个项目现场签约。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三环锻造的《汽车复杂锻件智能化锻造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三是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2018年-2020年,兑现高企奖励资金总计5850万元;科技创新平台配套1170万元;2017-2019年,兑现高新技术产品奖励资金总计987.5万元;科技计划项目(前资助)2830万元;2018-2019年,创新型试点企业补助190万元。
成绩值得肯定,但与同类型城市(GDP相近水平)在创新驱动力方面相比较,襄阳工业总体创新水平低于徐州,体现在规上企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以及发明专利申请上。一是R&D经费占GDP比重低于国家占比。在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中,涉及科技创新指标有三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以下简称GDP)总值比重”、“高企单位数增长率”、“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比重”。其中,我市仅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纳入了县(市、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据一份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与信用建设论坛”的数字,目前中国的研发费已经达到GDP的2.2%,一年有22000亿左右的投入,在世界排名第二。而2018年,R&D经费占我市GDP比重为1.76%。二是产学研基础尚属薄弱,竞争力不强。高层次、高水平、具备核心创新能力的重大科研平台还是较少,襄阳只有1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仍是空白,且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军工改制和上市公司,难以满足我市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徐州市则将“新增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数”的指标量化,作为了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抓手。三是发明专利数不高,创新力度不够。发明专利是衡量一个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来自科技部门的一份数据:2019年底,我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3.36件,位居全省第六名,与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约为10.04件存在较大差距。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906件,位居全省第三名;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1178件,占比61.9%;高新技术企业536家,其中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数为218家,占高企总数的40.7%。这一数据显示出过半的高企没有有效发明专利,这对于企业持续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的产品具有较大影响。
从洛阳建设郑洛西高质量隆起带、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经验可以看出,打造现代产业强市,总体要把握住三个关键点:坚持新发展理念、谋划好产业布局、抓住科技创新。一是深化当前经济形势全局性认识,牢牢把握内循环为主体、双循环格局,以内循环来支撑开放的总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理念引领新实践。坚持新发展理念,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摆脱地级市思维。开放与区位、地理位置无关,国家在任何新的开放举措上都是东西南北中一体化的开放姿态。开放是一种理念、一种制度、一种办事的方式。襄阳城市能级在全国是三线城市,要在三线中争排位、找突破,首先要勇于解放思想、开放突破,抢抓产业发展机遇。要充分认识创新是内循环的重要载体,是挖掘传统优势产业的新发展动力,要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在产业质效提升上勇于创新突破式发展,加快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抢抓机遇高位开局。二是既谋全局更谋一时一域,把打基础、利长远与扩增量、稳增长有机结合,增强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产业更快更好发展,需做实存量基础、做大增量空间。战略要稳、要准,战术要新、要实,既能“无中生有”也要不断壮大。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政策是新产业发展风向标、驱动力,产业政策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产业神经,需要政策扶持更精准、潜力挖掘更深、资源要素投入更多、平台建设更完善,才能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比如我市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长速度快,近三年实现产值平均增速21.7%,2019年,规上企业实现产值332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5.2%。未来10—20年,“两新”产业发展处在一个重大机遇期,同时,“两新”产业具有爆发式、倍增式增长的特点,新材料产业或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前景看好。因此,立足传统优势产业,突出新兴产业创新,勇做示范、善当领跑,抓住重点、形成合力,不断增强产业创新驱动力、奋力推进产业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建设“一级两中心”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三是构筑政产学研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加速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武汉市在搭建高能级高科技产业创新平台上值得借鉴学习,如武汉理工大学与湖北省市政府共同投资成立了武汉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公司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和国际领先的研发水平,并成功开展了“绿色基站备用电源示范项目”。武汉市还发挥雪人股份和雄韬股份这两家大企业影响力,吸引其他众多中小企业组建湖北武汉氢能源科研生产企业集团,引进了一系列上下游供应商。目前政策激励上,我市也有《襄阳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来支持企业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抓好科技创新,要在核心、高科技、基础性创新平台上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利用平台优势加强科技资源汇集,加速核高基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政产学研共建产业对接协作平台、产业创新合作平台、产业招商联盟,构建跨区域产业创新合作机制,加大对行业协会赋能力度,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商协会发展,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行业自律等方面助力产业建设,为本土企业壮大、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创造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