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明哲文)
回顾2019,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约8%的增长,跑赢了全省7.8%的平均增幅;结构调整释放新动能,汽车制造业产值逆势增长7.2%,我市被评为全省服务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营商环境明显优化,“最多跑一次”等5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双创”动能明显增强,新增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62个、高层次人才805名……这座有着2800多年厚重历史的古城,在新发展理念带领下,在全市各方面不懈努力下,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处处展现新的面貌。
着眼2020,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抗疫历程艰苦卓绝,为加快疫后重振,襄阳市委、市政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通过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加快城乡补短板工作……这座因疫情而暂停了2个多月的古城,历经磨难而愈发坚韧,面对困难而干劲不减,市民们的生活逐渐重回正轨、生机勃勃。
不论彼刻此时,我们都能感受到在荆楚大地上澎湃的“襄阳力量”,然对照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襄阳仍需快马加鞭、再接再厉,像乐成书记主持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上要求的一样,使“中心城市”真正立起来。
一是学习其他标杆城市,对比洛阳和徐州——这两座特性接近、定位相似、人口相仿、建成区面积也相差无几的“同款”地级市,襄阳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跨越追赶,要学习洛阳建设郑洛西高质量隆起带,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做法,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摆脱“地级市”思维,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及汉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中汲取动力源,抢抓机遇、大胆谋划,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和高铁红利,形成对人才、技术、资本、产业的集聚效应,从而把规划的“定位”变成实际的“地位”。
三是不断提升城市首位度,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加快补齐经济、文化、体育、旅游等功能短板,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城市承载力、区域辐射力,努力做到“襄阳之于汉江经济带如同武汉之于长江经济带”,真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好龙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