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王洪 丁俐
坚定法治信仰,保持对公平正义和内心法则的敬畏,更好地推动政法的各项工作,是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任务。
繁忙的工作、沉重的压力、社会世俗和诱惑已让不少人引发“信仰偏差”、“信仰虚无”。有的表现为对“西方整套法律制度”全盘接受,缺乏对中国司法现实的客观分析,由信仰偏差导致行动有误,从而引发对司法信任。有的表现为丧失追求,蒙蔽于权力和私利,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不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更有甚者,无视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滥用权力,徇私枉法,严重伤害了政法机关与群众的深厚感情,损害了政法机关权威。
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来源于思考。我们不仅要思考宪政、民主和法治问题,还要思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中的法治;我们不仅要思考西方为陌生人社会所预设的司法职权配置,也要思考中国陌生人社会和熟人社会共存状态下更为复杂的问题。当前,特别学习思考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守对法律价值的信仰,坚守对公平正义和内心法则的信仰。
信仰无法强求获得,必须基于个人的自觉趋从,身心的依赖。我们只有对习近平法治思想有一个全面清醒的深刻思索,就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公开、公正、廉洁、为民”,对政法队伍建设、政法改革等产生更加坚定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树立自觉的信仰。
政法部门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对政法建设的领导。党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不仅有利于集中各种资源服务于国家总体建设目标,迅速推动现代化建设,还有利于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弥补当前政法改革的不足,从而更有效、更全面地满足社会对政法部门的需求,让老百姓在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
坚定信仰,是对道德法则的凛然敬畏,是对心灵境界的执著坚守。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我们要通过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省视内心的精神追求,保持对公平正义和内心法则的敬畏,祛除浮躁功利的心态。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坚定捍卫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