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朱晓波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以看出党中央一直把农村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炉,也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即将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也就意味着农民期待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除了满意的收入、便利的设施、宜居的环境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
如果说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组织振兴是保证,生态振兴是底色,那么文化振兴就是灵魂。乡村振兴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传承提升农耕文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思想脱贫,助力乡村脱贫。
贵州六盘水高中村驻村第一书记苏维描述,5年前的高中村村民习惯于贫穷而抗拒改变,每到农闲时酗酒成风。2010年刚驻村的六盘水海噶村第一书记杨波同样手足无措。“因为大旱,民政部门运送爱心水,却无村民来领,跟我说除非送到家门口。”类似的挫折让驻村第一书记们明白了思想脱贫的重要性。凉山热口阿觉村的驻村书记王诏深有同感。他认为,扶贫不光要修路架桥、争取资金建项目,更需要注入新鲜理念,让他们思想世界得到长大。起初,村民们因为不知道如何向前走而不愿意走。现在我们就是要让他们相信可以向前走,如何向前走,他们才能够自愿向前走,脱贫攻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那么,如何让思想脱贫?文化建设必然成为思想脱贫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党课上起来,培训跟上来,节目演起来,书屋建起来。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文化建设让先进思想不断浸润乡村的每一寸土地,让头脑风暴引领乡村改天换地。
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治理。
除了贫穷,村霸也许是影响乡村振兴的最大毒瘤。截至10月底,全国累计打掉农村地区的涉黑组织1175个,依法严惩“村霸”3727名,对涉黑涉恶问题的4.17万名村干部进行了清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治理村霸问题,必须要由过去偏重于经济发展的乡村治理,转向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并重,破除宗族势力,革新乡村风俗和观念,消除村霸产生的土壤。破除宗族势力说到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宗法文化的较量。宗法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一种适应小农经济形态的较为完善的文化传统。它具有血缘性、聚居性、等级性、封闭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若外部控制一旦放松,人们在宗法文化的驱使下很快就能让宗族势力重新活跃起来。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农村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筑牢村民的精神支柱,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在每一个村民心中传承。
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仅是富足的物质需求,还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还要开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文化建设。在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张湖村,处处可见诗歌。“我们这儿是‘张继故里’,唐诗《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出生在这里。”张湖村党支部书记张卫东说,该村为充分展示唐诗村庄的韵味,精选了22首唐诗,打造出百米唐诗长廊,让全村男女老幼时刻接受熏陶。牛首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积极完善村规民约,提倡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破除婚丧嫁娶中铺张浪费、愚昧落后的陋习,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全镇36个村(社区)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樊城区紧紧围绕“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内容,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开展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村庄处处盛开文明之花,时时彰显时代新风貌,让腰包鼓起来的农民精气神也越发抖擞。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