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医联动”改革做实分级诊疗,村民小病不出村 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兴会摄
□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兴会 通讯员周开国 程婉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然而长期以来,人民群众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之所以看病难,难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弱,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之所以看病贵,药品贵是重要因素,症结在于药价中的水分大、利益链长。
2017年,襄阳市强力、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强基层、优服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向药价开刀,实施药品零加成,全面推行药品带量采购,药价更低、更透明。
几年来,襄阳市“三医联动”改革成效显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缓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增强。为此,“三医联动”改革项目荣获第二届湖北改革奖。
分级诊疗落地生根
解决群众看病难,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至关重要。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关键在于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培养医疗人才。
自2017年起,襄阳市将升级改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调动基层人员积极性,引导公立医院参与分级诊疗,改善服务模式,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便人民群众看病,城区开展了医疗集团建设,县域开展医共体建设。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疗机构建立了专科服务联盟,推动提升专科医疗服务水平。目前,全市共组建医联体38个,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4.53%,年平均上转患者6万余人次,下转患者1万余人次,医联体内实现了医师多点执业,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
在此基础上,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居民优先获得家庭医生门诊或出诊服务,通过绿色转诊通道,优先转诊和预约上级医院专家。2020年上半年,全市一般人群签约164.44万人,签约覆盖率29%,其中,重点人群签约113.75万人,签约覆盖率54.31%。
如今,襄阳市在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双向转诊、分工协作机制,引导病人向基层分流;组织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和医联体单位对91个项目实行检查结果互认;推进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应用,方便患者转诊;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覆盖所有医联体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全民医保制度建立
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一方面需要降低药品价格,另一方面需要织牢扎紧全民医保网络。
襄阳市通过“三医联动”改革,完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实现药品带量采购品种全覆盖,深化药品供应领域及流通体制改革,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同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推行基本药物统一采购目录管理、统一网上集中采购、统一药事管理平台、统一配送管理、统一药款结算。
推进和完善药品相关制度的同时,襄阳市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从2018年起,全市城乡居民医保实行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总额预付管理,对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结算,由原来的“后付制”改为“预付制”;建立以病种分担、病种定额为主要形式的按病种付费制度,并逐步扩大病种付费范围;基本医保慢性病门诊病种由23种扩大到29种,并实行一站式申报、复查、办证;医保等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试点范围由南漳县扩大到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将常用的27种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医保门诊补偿范围,对11个病种实行中西医同病同价收费。2019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17万,参保率97%,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为63.5%,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为78%,同比分别上升0.5%、1%。
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
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也是重要一环。
襄阳市制订了《襄阳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襄阳市城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将军队、国有企事业单位医院全部纳入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比全省其他市州提前一年实施药品零加成销售,并按要求实行了医用耗材零加成销售。
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加强科学控费工作。2018年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幅平均为9.73%,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平均降至24.81%,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193.92元,住院病人次均医药费用7269.99元,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从2016年11月1日全市全面推开公立医院药品零加成起,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20%由财政每年足额纳入预算,考核后据实结算;80%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弥补。2019年11月30日,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并统筹考虑药品和耗材零加成后减少的合理收入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
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中,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从“重治病”到“重防病”转变,健康理念至关重要。
襄阳市高位推进健康襄阳行动开展,统筹实施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心理健康促进、全民健身等15个方面的专项行动,多形式多方位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和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
完善医防协同机制,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襄阳市以城乡环境整洁行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厕所革命”推进等为抓手,以卫生健康创建为平台,广泛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完善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立完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和检查考评、督办指导机制。2017年,我市首次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市国家卫生乡镇(县城)总数达15个,建成健康单位、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各类健康细胞1000余个。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全市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其中,2015年为9.3%、2017年为10%、2020年1—6月为7.05%;卫生资源持续增长,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2015年的5.95张,增长至2020年6月的6.7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015年的2.13人,增长至2020年6月的2.62人;全科医生总人数从2015年的1018人,增长至2020年6月的1763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2015年的1.81,增长至2020年6月的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