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脱贫有保障,精神脱贫不能忘

2021-03-09 16:20:08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周艺斐

近日,湖北省高院、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定向培养湖北籍脱贫户子女为法院雇员制书记员的实施方案》,明确从2021年起,连续2年在省法院商省人社厅、省财政厅核定的雇员制书记员用人额度范围内,面向湖北籍脱贫户子女招录不超过200人到指定高职院校接受全日制普通专科学历有关专业教育,毕业后经考核合格定向分配到相关法院担任雇员制书记员。(人民网)

显然,这是湖北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家“脱贫不脱政策”要求的一项具体措施,既能够帮助脱贫群体实现稳定脱贫,同时又能培养贫困户子女,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减少贫困发生的代际传递,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注入了新的动力。

“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更是嘱托。近年来,随着“雨露计划”,“春风行动”等活动的开展,职业教育越来越热,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就业政策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我国贫困劳动力务工人数大规模增加,工资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就业扶贫成效明显。“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已经成为更加直接有效的脱贫方式。

但再多的扶贫政策,再好的就业机会,终究只是国家能够提供的外部条件,而现阶段绝大多数“贫困”,究其根源则是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精神。越来越多的扶贫政策,越来越好的帮扶措施,却让社会上冒出越来越多“扶不起的阿斗”,出现了争当“贫困户”的荒诞现象。

因此,不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助力乡村振兴,都既要扶智帮就业,更要扶志斩穷根。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增强了贫困户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斗志,帮助贫困户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才能让贫困彻底消失,让振兴持续向前。这就要求基层扶贫干部不能一味采用简单的发钱发物等“保姆式”帮扶措施,要“量体裁衣”,精准施策,通过多迈“门槛”,走近群众“心坎”,既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更坚定群众脱贫信心,同时采取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典型引领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转变贫困户观念、思想等方面的工作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让他们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