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李青妹
3月2日,最高法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成立的有关情况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成立最高法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是用行动回应了社会关切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这一举措是现实所需,更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
国家对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一直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依法判处。仅2016年至2020年,全国法院依法审理拐卖、猥亵儿童及组织儿童乞讨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刑事案件就有24035件,惩处罪犯超2.4万人。2016年至202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的涉及未成年人抚养、监护、探望等民事案件120多万件,充分保障了未成年人的民事权利。
惩处、审结的数据之大反映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之多、涉及纠纷之多。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保护好他们的权益不受侵害,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从这一点来说,成立最高法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十分必要。
未成年人因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待打击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有限,如果在为他们维权的过程中,不注重细节,很可能会因小失大,导致次生伤害。案件审理过程中,从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社会观护、心理疏导、司法救助、诉讼教育引导等制度,依法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彰显的是司法的人文关怀,让人感觉,法律不光有力量更有温度和爱,爱和温暖会驱散心灵的阴霾,让孩子们走出伤痛,重拾信心,拥抱未来。
同样体现司法人文关怀的,比如针对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亲属账号作出的打赏、购买等行为的合同效力的认定,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未成年人犯罪,始终坚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等。
一个“零容忍”,一个“人文关怀”,对比明显,这是司法判决呈现给我们的价值导向,这是正义、是阳光,增添了我们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底气和战胜邪恶的必胜信心。
成立最高法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是司法的进步也是新起点,我们期待看到对未成年人案件问题的深度调查研究,期待看到更科学的工作规则和运行制度,更完善或更新的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在全国法院形成示范效应,推动全国少年法庭工作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