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莉
在襄阳这片光荣的土地上,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从早期革命家萧楚女两次来襄阳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火种,到鄂西北第一个党组织及第一支红军正规武装力量——红九军二十六师诞生;从襄樊战役大捷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革命运动、清匪反霸、各级人民政权建立。襄阳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进一步使这些党史人物、党史资源鲜活起来,使党史宣教深入人心,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讲好襄阳党史故事,首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主动对历史虚无主义亮剑。坚持“史志姓党”,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曾有段时间,亵渎英雄之事频频刺痛人心。炒作“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质疑“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叫嚣“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恶搞、臆想、杜撰、涂抹,别有用心、混淆视听,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倘若正确、权威的信息不被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扰乱人心。对于出现的“杂音”,我们不能当看客。这警示我们在挖掘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时,千万不能盲目跟风“蹭热点”,更不可用噱头博眼球。在襄阳党史编研过程中,我们要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自觉做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讲透襄阳党史故事,要深耕红色资源,对史料进行充分挖掘研究。首先,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抢救性普查,准确掌握本级行政区域内革命遗址基本情况,对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以及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等信息资料进行认真核查,明确现状,提出具体的保护利用规划方案。其次,要在深度挖掘本土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红色故事上下功夫。用好史志梳理的“望远镜”,全面梳理襄阳党史脉络,系统概述襄阳党史在全国、全省有地位、有影响的光辉成就;用好史志研究的“显微镜”,对市委命名的15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程克绳故居、黄火青故居、萧楚女纪念馆等党史教育基地,赓续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用好史志宣传的“放大镜”,从襄阳红色文化中汲取正能量、传承正能量、放大正能量,凝聚新时代襄阳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讲活襄阳党史故事,要坚持守正创新,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传统的党史宣教阵地主要是党史书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适度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寓红色故事于展陈中,提高生动性、形象性和可感悟性;用微视频、微电影、H5等多种新媒体形式讲红色故事,提高吸引力、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同时,针对青年受众的认知特点和欣赏习惯,创新传播手段,实现“有意义与有意思”的统一、“有高度与有温度”的统一。当红色故事真正走近听众,当听众真正从中得到精神滋养,红色基因就一定能够永葆活力。比如,央视热播剧《觉醒年代》生动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制作精良、剧情考究,不仅没有刻板的说教味,相反在确保思想性的同时,艺术上也达到了较高水准,收到了良好的宣教效果。可见,用好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党史宣教一样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史志部门“存史、资政、育人”职能,进一步唤醒襄阳的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唱好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好主动仗,引领和鼓舞全市上下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不负新时代。
(作者单位: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