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坚持”让襄阳市民共享快享尽享公共财政的阳光

2021-06-11 10:13:57 来源:

马善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襄阳市财政局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作风建设“服务年”活动。在相关调研活动中,我切身感受到了襄阳市民共享、快享、尽享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改善和保障民生,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大地。财政的钱都是纳税人的钱,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市财政在预算安排上坚持民生优先,2021年财政预算七成以上投向民生,切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今年,市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96.7亿元,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农业水利、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75.5%以上。比如,安排33.7亿元资金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创业就业,安排11.8亿元资金保障疫情防控常态化需求、健全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体系,安排19.8亿元资金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面……同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继续压减部门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把节约的资金用于民生等急需领域。

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帮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是财政部门凭一己之力所能为之。然而,财政部门不等不靠,敢于破冰,先行先试。在财政部会计司指导下,市财政局在襄阳自贸片区开展试点,搭建襄阳智能财税云平台,从打造代理记账聚合平台入手,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会计代理记账服务、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逐步聚合纳税、社保、物流、海关、水电动力等其他相关业务数据,全面反映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并把聚合大数据推送到银行。同时,支持银行针对平台(第三方)提供的增信数据,改进完善其风控模型和流程,助力银行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无抵押、无担保贷款,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这些举措实施后,大幅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申请贷款难度,降低了中小微企业失信带来的银行呆坏账风险,降低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目前,全市已有2万多家中小微企业享受到高质量的“云记账”服务。到4月底,襄阳41家出口型中小微企业获授信5952.7万元,基于16笔订单累计循环放款1310万元,还款550万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这既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又为银行落实政府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坚持以企业满意为第一标准,建立资金直达常态化机制,直接惠企利民,不断增强企业的获得感。不仅要让企业和群众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而且还要快享、尽享。为此,市财政部门刀刃向内,自我加压,宁可自己麻烦点儿,也要方便企业、方便群众,快速把资金拨付给企业和群众。为了确保直达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市财政局收到新增财政资金分配额度后,按照“快速直达”的原则,第一时间研究提出资金和项目分配方案,第一时间分配下达至城区、开发区和相关单位,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有力支撑。目前,直达资金分配下达进度达到100%。同时,及时跟踪监测城区、开发区财政运行和库款余额情况,通过增加日常调度资金形式,切实保障城区、开发区“三保”支出需要。对城区新开工工业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实行“先征后奖”全额奖励政策,并开辟奖励资金“绿色通道”拨付流程,推动工业企业减负和疫后复工复产。对于各种惠企资金,都是坚持第一时间快速拨付,减少中间环节,直达企业。对企业的相关奖励资金,通过“无申请兑现”改革,资金拨付流程由7个环节缩至2个,拨付时间由10天缩短到3天,真正体现了“减流程、压时限、快兑现”,做到了“免申即享”,实现了“马上办”。自今年1月18日兑现第一批资金到4月底,已累计拨付资金近8000万元,使近400家企业直接受益。

(作者单位:襄阳市财政局)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