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张江山
近日,河北秦皇岛一景区内,一孩子家长徒手尝试拔掉孔雀的羽毛,然后递给孩子逗孩子开心。景区称如果发现此类现象只能制止,无法处罚。在某网络热门投票中,81.4%的网友觉得这种不文明行为需要列入黑名单,16.9%的网友觉得此举不能理解,只有1.7%的网友觉得是因为一时糊涂。
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降低了旅游景区整体吸引力,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破坏了公共旅游资源,给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景观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影响其他游客的游览质量,也会给自身安全带来隐患。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对游客、景区甚至国家形象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必须从多方面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控制。
为了推进旅游诚信建设工作,提升公民文明出游意识,2016年5月26日出台了《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景区管理部门和当地执法部门在遇到旅游不文明行为时能够有法可依,对此类行为人进行处罚并公示,传播文明旅游理念。
尤其应让公众熟悉游客不文明行为对旅游生态环境、景观的污染和破坏,通过种种方法使社会大众对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当前,文明出游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出游公民社会公德、个人美德的教育,使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我以为,传播文明旅游观念景区要提供各种设施、设备以防止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如在景区观赏动物活动区域安装防护网,为其创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设置必要的美观醒目的标牌,配置有亲和力的标志性说明文字及提醒文字;景区管理人员首先应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功能,带头保护环境;景区也可以组织工作人员和青年志愿者一起开展宣传引导,如西安景区设“唐武士”劝阻不文明行为,而游客会立即回礼并改正行为,既能避免传统劝阻方式的生硬和尴尬,又能加深被劝阻人员与周围游客的印象;同时,景区应制定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对可能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制约,对有损景区形象的行为加以劝阻或惩罚;旅游景区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布置中应有意识地增加和生态环境、动物保护有关的内容,使游客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相关知识,对游客进行生态知识、游览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唤醒游客的生态责任意识。
治理不文明旅游,监管必须硬气起来,这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也考验着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