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余俊锐
网约车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产物,不仅缓解人们打车难、打不到车情况,又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网约车成为城市中大部分人出行的首选。滴滴出行通过9年的市场深耕,凭借8157.3万用户规模处于网约车龙头地位,滴滴一度成为网约车的代名词,“滴滴出行”之所以下架的原因,一方面,近期该公司低调赴美上市,它所掌握的出行数据可以直接反应中国经济活力、人口分布。另一方面,该公司通过物联网信息化手段收集个人信息,如果把这些相互关联的数据经过整理,很可能危害到国家安全。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信息革命的深入推进,移动电话智能化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和处理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狄更斯在《双城记》曾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些恶意程序、各类钓鱼和欺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再加上黑客攻击和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各种网络攻击大幅增长,导致大量网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与财产损失的不断增加。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频繁的垃圾短信骚扰;冒名的诈骗电话精确定制;广告邮件推销办卡铺天盖地等等。其实这都是个人信息遭到了泄露所导致的,不仅打扰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也影响了工作的情绪,甚至有的威胁到财产安全,那么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快递单、消费记录、扫码促销、网络求职、服务类APP等一系列渠道,你的个人信息在不经意间就会被其掌握和利用。
国家重拳出击下架“滴滴出行”APP并不是偶然的,国家高度关注个人隐私信息,积极推进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立法进程,不断完善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正式施行为个人信息安全加了一把锁,202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法理基础。另外,2021年,国家四部门联合印发《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公开征求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这一系列法规的颁布标志着“依法治数”时代的开启。
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到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呢?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树牢个人防范意识,堵塞信息泄露渠道。正所谓“信息安全无小事”,正确看待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是信息化的参与者,那么你的一次网页搜索浏览,一个应用软件注册登录,一则消息的转载和转发,就会使你成为网络信息的使用者、接受者和传播者。提高个人防范意识要从我做起,如:从正规的应用商店下载APP,不要轻易相信扫码类的促销活动,注意个人消费记录的隐私,注重网络账号密码安全,妥善处理快递单等等。另一方面加强相关部门常态化监管,平衡个人信息保护与正常利用个人数据的关系。除了前面国家对“滴滴出行”下架,还有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无锡宝马汽车4S店、港汇恒隆Max Mara专卖店等人脸数据的滥用,这些都和个人信息安全密不可分。在利用个人数据使人们享受便捷的同时,相关部门的监管也要常态化。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6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提案建议加强人脸识别监管,光明日报指出:“个人数据只有充分流动、共享和交换才能实现价值。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大数据发展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只有最大限度地保障数据安全、减少隐私泄露,才能积极享受大数据时代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