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张江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7月10日开始到9月底,每周六、周日上午十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央视新闻同步播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走进乡村看小康》,走进广大乡村地区,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看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看农村生产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和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赏新时代里美丽乡村的靓丽风景,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老乡”故事。微博话题#走进乡村看小康#分别于7月11日、12日、18日、19日登上微博热搜榜。截至7月19日,该话题阅读次数3.6亿次,评论1.3万次。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科教兴农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围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有效提高大农业科技普及率和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新科技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橙子也坐上了“过山车”。在7月18日播出的节目中,湖北宜昌秭归脐橙园将小橙子做成大产业,利用科技给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农民脱贫致富。脐橙运输环节从肩扛背挑变成乘“火车”下山,建成单轨轨道车线路490多条,总长9万多米,受益果园5万余亩,帮助农民节约运输成本2000万元;在产业结构上,通过产学研合作,优化夏橙品种,让夏橙补空白,四季有鲜橙。脐橙园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起了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并且重点培育农机作业能手、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工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让每个果农都挑上科技增收的“金扁担”。
互联网助农,是科技兴农的一个重要模式。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在农民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已超过30%,务工收入约占45%,家庭经营收入主要靠农产品销售,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江西省赣州市鹤子镇安远县加快产业互联网转型,依托互联网2020年累计超680万斤农特产品飞出大山走向全国,从业人员超万名,在2020年网络销售额20亿元,“产业+电商”模式让农产品跑出加速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化身直播带货达人,挽着裤腿与村民一起挖土豆,当天挖出的25吨土豆销售一空;“扶贫达人”小伙儿站在绿油油的花椒丛里,详细地介绍着花椒的采摘、加工过程,为家乡滞销的花椒做公益推广。这些情景,在全国各地上演着。山里的“土货”,摇身变成生态产品;土里刨食的农民变成“新农人”;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夏学平表示,在中国网络扶贫过程中,各大电商平台积极参与,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为农产品打开线上销路,促进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品牌化建设,越来越多农民拿起手机为自家农产品直播带货。
聚焦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既需要科技赋能,改变“靠天吃饭”命运,打破资源限制;也需要流量加持,帮助酒香走出深巷,打破农产品地域限制。科技兴农与互联网助农结合,连接起了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好日子,也提升了农民致富的新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