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廖齐胜
目前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几乎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网络。网络在给予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有一些用户因过度使用网络,导致脱离现实,从而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损害身心健康。尤其是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情感、认知发育还不够完善,自控能力不强,网络对青少年用户的影响更加严重,因此有些青少年家长将其形象地称为“电子鸦片”。针对未成年上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发力,形成治理合力,才能打造积极健康的上网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强立法与监管。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已于6月1日实施,其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单设一章,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这一规定对网络企业和平台形成强制性约束,形成了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第一道防线。在此背景下,平台和游戏提供方设置了实名认证和青少年模式,但实际上还存在漏洞和亟待完善之处。相关部门要零容忍,依法强化监管,督促互联网企业主动履行内容管理的主体责任,并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让他们不能也不敢试探法律的底线。
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和内容优化。互联网企业拥有网络优势和实力,更有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引导好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互联网企业应该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一方面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规章,建立真正发挥限制作用的青少年模式,在技术创新方面可以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与实名认证模式形成双重保障。另一方面也要对后台数据内容进行常态化运营,注重创意传播设计和趣味知识呈现,避免忘我狂欢、暴力同化等背离文化价值和艺术规律的负面内容,提供优质内容与用户形成良性互动。不管是硬性强制措施还是弹性内容提质,互联网企业都能发挥培养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习惯的作用。
学校要加强教育和管理。学校承担着未成年人主体教育责任,要注重教育和管理,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成才环境。一方面,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取代网上娱乐在学生心中地位。减少上网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自信,更能感受到与同学、朋友和老师之间真实交往的乐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专业的课程设计,在课程教育中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正确理解并使用互联网。也可以通过举办网络专题知识讲座或竞赛,加强学生的网络法治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自制力。
家庭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有很大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父母监管的缺位。首先,家长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要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看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多一些鼓励和支持,增强其自信心。其次,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最后,家长也应理性客观地看待网络,深入了解网络,自觉提高网络素养,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因素,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积极的网络观。
规避网络对未成年人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只靠政府的立法与监管,也不能单纯指望学校教育和管理,只有政府、企业、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杜绝网络沉迷,不让“电子鸦片”终成社会毒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