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陈松
近日,人民网以《身怀绝技!北大学霸靠捏面人火爆全网,他还有个计划…》为题,报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郎”第三代传人郎佳子彧,以面人致敬蔡元培、朱自清、冼星海、邓稼先、屠呦呦、钟南山六位杰出北大人的故事。面人文化一次次占领热搜榜,凸显社会各界对非遗作品的喜爱。非遗传承,不能藏在深山无人知,需要不断的挖掘历史文化,不断融入时尚元素,让进去的门槛低点,让创作空间高点,才能更好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一大批文创作品走进大家视野,从可口可乐的限量版文创可乐到黄鹤楼、编钟等造型雪糕,从印象西湖、印象刘三姐系列大型情景剧到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等一系列舞蹈作品。各类文化产品一经面世就倍受好评。无论是以地域传说为蓝本的印象系列情景剧,还是以造型惊艳众人的古装舞蹈作品,都是艺术家不断发掘历史,解读历史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传承文化遗产,需要创作人员不断在历史上找好切入点,更需要结合历史深挖故事人物的内涵。只有依托内涵谈创新,依托历史谋发展。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发展的养分,才能让文化产品散发长久魅力。紧扣历史,不断发掘,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根本。千变万变,根本不能丢。
郎佳子彧走红的文化作品中,既有紧贴时事的奥运福娃、也有解读历史的山海经传奇,还有根据自身状态创作的“做自己”系列。传承艺术,不是复制粘贴,原有的素材,手法乃至形象,只代表了老一辈对文化的理解。随着人文素质的提高,群众的文化需求也相应增长,对于新时期的文化传承,不光需要紧贴传统文化开展“老题材新做法”,还要融入流行元素进行“新题材老手艺”创作。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同唱,才能吸引不同层次的人观看,火影忍者、海贼王、异形的作品,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没人看的艺术和非遗文化,就算历史底蕴再古老,也只是纸面上的文化。想持续不断吸引各类人群关注,需要各级非遗传承人不断拓展文化“天花板”和“地平线”,将非遗文化发展成包容一切的文化。唯有不断包容和创新,才能让非遗传承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创作空间大了,精品就会不断出现。
郎佳子彧的面人作品及制作过程,会在微博、快手、抖音、B站、等多平台同步分发。现阶段感谢各类资讯传播平台的方便快捷,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各类信息。非遗传承也需要搭乘媒体“快车”,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各类媒体要将关注和推广非遗传承作为常态化工作,有针对性地对非遗艺人、工艺开展不间断的推广宣传。通过记录他们的制作过程,创新宣传形式,采取多平台联动的形式,拓展传播途径。同时,不断强化各类技术手段支持,以科技特效和精心打磨帮助非遗传承出文化精品。高制作精品加上历史底蕴,还有类似古法风格的记录形式,才能让更多的非遗文化传承沾上人间烟火气,让非遗文化走向更多人群。烟火气越多,关注的人越多,传承才不会断绝。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唯有将历史、流行和媒体推力结合,才能让更多的非遗之美流入寻常家,才能让更多的历史传承走出去,传下来。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