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刘紫薇
得人之道,在于识人。中国历来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识别人才、诸葛亮“七法”知人,王阳明“心志审度”识人,展现了古人独到的眼光和过人的智慧。当前,在精准科学选人用人的现实语境下,更要严把“德能勤绩廉”五关,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打好“群众牌”,严把德行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干部工作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要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作为识别干部的硬指标,把“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作为考察干部的软指标。注重日常走访,多在乡语口碑中察“德行”,听群众反馈,看民生建设,用好“群众公认”这一剂良方,真正识别新时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用好“试金石”,严把能力关。“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科学甄别干部,要注意看紧要关头、关键时刻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要在征地拆迁、信访维稳、招商引资、脱贫攻坚等急难险重的一线摔打、磨砺干部,考验其应对复杂局面解决问题、攻坚克难的能力,让政治合格、本领过硬、敢于担当的干部脱颖而出。
练好“平时功”,严把勤政关。“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干部的工作表现如何只有通过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触才能真正了解掌握,因此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防止急用现找,识人不深、识人不准。健全干部日常性考核和跟踪管理机制,定期、不定期通过实地调研、部门评价、群众反映等方式,察看干部平时工作表现,重点察看干部是否经常性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项目建设现场、深入生产第一线,识别出真正勤政务实、爱岗敬业、真抓实干的好干部,握紧干部勤政的“风筝线”。
用好“大数据”,严把业绩关。“凡是过去,皆为序曲”,隐含了大数据思维的根本智慧。干部工作成绩怎么样,仅凭主观感受评价干部不仅不科学严谨,更难以服众。因此,精准识别干部,要有充分的数据印证,防止“看人凭印象、用人拍脑袋”。运用大数据思维,建立干部信息库,全面收集干部在各个阶段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民生建设等重大项目的业绩信息,充分运用数据进行分析研判,科学评价干部工作实绩,让数据“说话”。
用好“放大镜”,严把廉政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量变会引起质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指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既能反映人品、又能反映作风,放任干部小事小节可能酿成“大疾”,因此要用好“放大镜”、“显微镜”,多关注干部小事小节,既要考察八小时内工作情况,又要考察八小时外的生活圈、朋友圈,重点排查不良陋习,真正识别“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作风优良的好干部。
新时期的干部选拔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始终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构建科学选人用人的常态化机制,如此,才能确保唯贤是举、唯才是用。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