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付云
近期,互联网上一些低俗、庸俗、媚俗(以下简称网络“三俗”)的不良信息不断进入未成年人群的视野,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受到严重侵害。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不健全,对不良内容鉴别能力不够,未成年人直播出镜、打赏博关注、炫富拜金、奢靡享乐、卖惨“审丑”等现象时有发生,盲目效仿、沉迷深陷网络“三俗”环境之风日趋猖獗,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审美观、网络价值观、网络健康观已迫在眉睫。
家长要把握“引领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网络思想取向”的一维防线,做好孩子的“心灵导师”。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网络思想观念的“地基平台”。近年来,不少家庭父母为了忙事业、谋生存、图发展,给予孩子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疏忽了对孩子的关爱、陪伴、沟通、教育工作,引发孩子对父母产生隔阂、叛逆、对立现象,不少孩子大肆涌进网络虚拟平台,以求得自己所谓的“理解”、“认同”、“赞美”,在复杂多样的网络“三俗”的趋利引诱下,网络思想观念发生不同层次的扭曲现象。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责任人,要给予孩子多一份关心呵护,少一点批评责备,多一份沟通交流,少一点漠不关心,多一份教育引导,少一点无动于衷,引导孩子合理健康运用网络平台,获取有利于学习和身心健康的资源,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网络思想道德观念取向,筑实网络思想“地基平台”,做实孩子网络思想“一对一”的“心灵导师”。
学校要把握“夯实未成年人网络思想建设体系”的二维平面,做实未成年人的“导向航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作为未成年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主阵地,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网上安全知识竞赛、个人网站比赛、校园网络文学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大力推进未成年人绿色上网活动,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一体化管理中心,充当学生抵制网络“三俗”文化的“过滤器”;大力开展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涵养一股风清气正的上网清流,助力学生不断增强对网络“三俗”文化的抗诱惑能力,做好未成年人的“导向航标”。
社会要把握“监管未成年人抵制网络‘三俗’安全网”的三维空间,做强未成年人的“防火墙”。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光凭家长和学校的循循教导,抵制网络“三俗”文化的能力是不够的。广大国家网络宣传和监督执纪部门,要充分运用网络监督执纪第一体系,强化落实法律法规政策,大力开展扫“三俗”专项活动,建立“24小时”巡回执法专班,聚焦解决包括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效能发挥不足问题等在内的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惩处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织密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网”,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做强未成年人的“防火墙”。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引导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网络思想观念、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准确把握“三个维度”,构建文明、健康的网络体系,为广大未成年人筑牢筑实筑深网络思想防线,让祖国的花朵在新时代谱写网络爱国教育新篇章。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